留住更多的城市记忆

西安日报 2019-04-26 05:12 大字

漂泊在故乡作者:薛冰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3月

■贾登荣

历史风貌与文化传统,是维系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是联结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只有明白这个道理并认真加以实践,“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才能变成现实。

年届古稀的薛冰先生是一个“老南京”。他从2岁起就随父母到南京定居,除了中间有几年时间下乡“插队”外,其余时光都与这座古都相随相伴。长期的亲密接触,使他对这里的街道建筑、名胜古迹、民俗文化、历史典故如数家珍。在这本《漂泊在故乡》一书中,作者用文字记录了南京的历史遗存、文化传统、生活变迁、习俗旧事,不仅为人们了解南京提供翔实的资料,更为后人留下了城市的记忆与温暖的故事。

《漂泊在故乡》一书共有13篇文章。这些文章,没有宏大社会事件的记录,没有惊天动地的时代风云的翻腾,全是从小角度、小切口入手,还原城市旧貌,记录生活细节。作者的视角从初次踏上南京所居住的“海陵洲”,渐渐延伸到刚刚参加工作时的“大厂镇”、进入文化圈后辗转的“明故宫、清凉山、肚带营”、晚年定居的“秦淮河”等一个个普通的街道、普通的地名。作者不煽情,不故弄玄虚,而是用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在从容不迫的讲述中,串起一部城市的“时间简史”,让那些历史遗存、名胜古迹、街道地名、文化传统、习俗旧事,慢慢地走来,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书中的许多记录,对于今天的很多人来说,已经相当陌生。如“海陵洲”一文中家家户户去供水站买水使用的“水筹”“汉西门”一文中石鼓路深宅大院门前的“石鼓”等等,这些早已经消失殆尽的东西,恰恰是难得的文化遗存!作者的文字,无异于一种“非遗”,既还原了过去的生活场景,又能唤起大家的记忆和共鸣。

在打捞历史的同时,《漂泊在故乡》也在行文过程中断断续续地呈现出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发生着的新变化。就以“住”来说吧!作者与父母刚来南京时,寄居在长江边上的外婆家。一场洪水,迫使全家迁徙;多年里,没有自己住房的一家人,先后租住在莫愁路、石鼓路、新街口等地方的私房或公家宿舍中。参加工作多年后,分到了一套70平方米的住房;2000年,开始在“汉中苑小区买下一套135平方米的新房”;2016年,又在莫愁湖东路买下了一套可观赏莫愁湖全景的二手房……从寄居篱下到拥有自己产权的住房,这样的变化,应该是当下城市无数个家庭共同的变化!

在叙述城市的嬗变中,作者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一些淡淡的忧伤与惆怅!在“夫子庙”一文中,作者讲述了夫子庙的历史、传统、小吃等。在文章结尾处,作者写道,一日去寻访夫子庙外的桃叶渡和利涉桥,穿过一处菜市场,“远处隐约可以看到东关头的城墙,近旁也确有一座水泥桥。然而,除了狭窄的河道,泥泞水岸,披离荒草,再无所见。”其中的感伤情绪不言而喻!在本书“前言”中,作者就指出,自己一生魂牵梦萦的是:“微斯城,吾谁与归!”所以,他希望这座城市在大踏步前进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保留一些历史风貌、传统文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历史风貌与文化传统,是维系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是联结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只有明白这个道理并认真加以实践,“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才能变成现实,造福子孙后代。

新闻推荐

推行“河长制” 带来“河长治” 南丹多措并举 守护碧水清流

南丹讯春回大地,山清水秀。一大早,何清海就来到河边巡河。作为南丹河城北社区河段河长,何清海对自己的“责任田”格外在意。...

南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