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脱贫攻坚的“南丹速度、南丹模式” 记南丹县委书记韦永山 本报首席记者 权 晟 通讯员 苏宏流

河池日报 2019-04-17 09:08 大字

仅用不到1年,全县各项经济指标就止跌回升,且屡创新高。2017年,南丹成为广西唯一多项指标连续登上全区红榜的县份。

仅用180天,1万多名白裤瑶群众就告别了世代居住的泥瓦房,领到了新房钥匙,创造出在广西乃至全国堪称“之最”的易地扶贫搬迁“南丹速度”,开创了值得推广借鉴的脱贫攻坚“南丹模式”。2017年,南丹成为河池首个整县脱贫摘帽县。

“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面对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面对上级的认可和群众的赞扬,作为这一系列翻天覆地变化的亲历者、参与者、引领者,县委书记韦永山丝毫不满足于现状,仍旧尽心尽力、日复一日地奔走于基层一线。

筑就持之以恒的韧劲,做脱贫攻坚夯实经济基础的领跑者

各项经济指标持续下跌,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2016年,面对严峻形势,韦永山以强烈的担当和魄力,立即扛起重担,马不停蹄地入村屯、进企业,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凝聚民心。他的足迹遍布全县所有乡镇,哪个乡镇适合发展哪种特色产业,哪片地块可以拓展产业规模,他甚至比乡镇干部还要熟悉。

仅用不到1年时间,全县经济指标就实现了从“持续下滑”到“降幅收窄”到“全面提升”再到“屡创新高”的转变。2017年,南丹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增速连续四个季度在自治区的通报中红榜在册,成为广西唯一多项指标连续登上红榜的县份。2018年,南丹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5.94亿元,增长14%;财政收入11.06亿元,增长10.0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9.1亿元,增长22.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8%。2019年第一季度,南丹县乘势而上,全县工业总产值达50亿元,同比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亿元,同比增长5.2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5亿元,同比增长14.3%;财政收入3.27亿元,同比增长2.8%,全县经济实现“开门红”,财政收入连续三年净增1亿元以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历史最好时期。

与此同时,南丹从有色金属产业一家独大逐步变为多元发展。其中,南方公司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销售收入在2017年双双突破100亿元,成为河池首家百亿元产值企业;丹泉集团、东泰公司等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白酒、碳酸钙、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逐步聚力发展成为新兴百亿产业;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带动下,全域旅游风生水起,投入20多亿元实施“千家瑶寨·万户瑶乡”、丹炉山文化旅游景区、丹泉特色小镇等系列项目,成功创建广西首批、河池首个“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河池首个“国家园林县城”。南丹也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并与贵州荔波等县域合作,率先打造“跨省旅游扶贫示范区”“跨省县域经济合作先行试验区”。

砥砺不畏艰难的锐气,做率先实现脱贫摘帽的冲锋者

“脱贫攻坚就是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最大的发展机遇。”韦永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年多来,他走遍全县151个村(社区),与党员干部群众一起找出路、谋发展、强产业。全县脱贫攻坚先后投入近30亿元;同时,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解决村屯道路、人畜饮水等6大难题;47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均由“0”发展到2017年的超过2万元,2018年全部超过3万元,8340户贫困群众从发展特色产业中获益。2016年以来,全县共减贫3723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97%。

2017年,南丹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韦永山,几乎利用全部周末时间,往返于北京和广西,多次到相关部门积极沟通要政策,争分夺秒跑项目,踏踏实实抓落实。经过不懈努力,争取到自治区新增易地搬迁指标1.35万人。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传唱民族情 共筑幸福梦

4月3日,南丹县庆祝“壮族三月三”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在该县第一小学启动。在启动仪式上,该校师生们用充满民族风的山...

南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