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向往繁荣的城市,而是扎根瑶山,通过辛苦付出成为“种烟能手”,迈上了致富路—— 里湖瑶族小伙的种烟致富经本报记者 张锐锐 通讯员 潘棉纯 廖磊
贫瘠的土地,闭塞的交通,恶劣的生存环境……当村里的一些青年男女因为艰苦环境“逃离”瑶山时,28岁的黎海生选择了坚守。“祖宗留下的土地再贫瘠,也是用来安身立命的。只要勤劳,贫瘠土地也能种出幸福生活来。”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黎海生乐呵呵地说道。
位于桂西北山区中的里湖瑶族乡,是南丹县的烟叶生产大乡。而黎海生所在的怀里村怀里屯,更是里湖乡的种烟大村。近年来,憨厚朴实的白裤瑶山民,通过辛勤劳动逐步走上致富之路,而“种烟能手”黎海生,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2009年,不甘外出为别人打工的黎海生,一个人种下了5亩烟叶,开始踏上种烟路。尽管有烟技员和有经验的烟农的帮助,但由于是初次尝试,很多技术细节掌握不到位,很多节奏把握不精准,尤其是烘烤环节,火候控制欠佳,黎海生当年只收获了近500公斤烟叶,纯收入9000多元。
虽然“出师不利”,执着的黎海生仍坚持在尝试中摸索。次年,因天气干旱,收成依然不理想,10亩烟叶的收入仅有1.3万元。很多同龄人也曾试图说服他放弃种烟,外出打工。但已为人父的黎海生早已在头脑中有了一份成熟、乐观的人生规划。
“其实也没那么糟糕嘛,种烟一年的收入和外出打工差不多。再说在外面打工既受气又不自在,更不是长久之计,祖宗留下的田地才是安身立命之本。种烟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慢慢来肯定有奔头。”在回忆那段苦累交错的经历时,黎海生淳朴的面庞隐隐透露着一股白裤瑶男子汉特有的坚毅。
2011年,黎海生动员弟弟黎海新一道,共同经营9亩烟田。兄弟俩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特别用心、刻苦。由于地处大石山区,烟地分散,灌溉条件差,为保障烟叶用水需要,黎海生每天亲自挑水往返数趟于水柜和烟田之间。“我用卖烟的钱买了一辆摩托车,每次运50公斤水,可以浇100株烟苗,一亩烟要来回10趟。”
黎海生还特别注重技术学习。“每次开培训班,他都来得最早,问题最多,听得最入神,学得最扎实。”片区烟技员黄朝江对黎海生盛赞不已。渐渐地,肯钻研的黎海生变成了“种烟能手”。“种烟一定要先建好烤房,然后就是田地要肥,人手要够,更要用心去护理,缺一不可。”黎海生说,烟农必须学会与烟叶做“朋友”,
烟叶才能长得特别好。
辛苦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喜人的回报。当年,黎海生的9亩烟田,亩均产量高达165公斤,9亩地的纯收入达2.6万元。“收购过程中,我是村里笑得最开心的一个,付款员都成我的熟人了,因为我卖的批次多,价格也高。”苦尽甘来的黎海生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
“今年我将动员全家5个劳力,种植25亩烟田,力争赚到10万元钱。”黎海生展开十指描绘着美好的愿望。他说,这几年烟草公司的服务很好,物资供应及时到位,补贴又全又多,收购价格也在上涨。“新的现代化烤房5月份就可以在村头建好,一次可以烤20亩的量,既省煤又省人工,以我现在的技术水平,种再多也不在话下。”
由于瑶山的灌溉条件差,烟水配套工程很难覆盖,搞连片规模种植有很大难度,这也让黎海生觉得肩上的压力很大。“我今年一定要种好烟,让村民懂得种烟有奔头,动员大家一起种,到时候再搞集中连片的烟田,肯定没问题。”成竹在胸的黎海生甚至已经设想好了丰收后的景象:“我要再买一辆农用动力车,要盖三层楼房,换新的电器,还想去其他种烟种得好的地方学习经验,顺便带老婆孩子出去旅游。”
新闻推荐
南丹讯
3月6日,南丹县工商局查扣了一批药量超标的“10%草甘膦”农药,共64件、128瓶,价值近3000元。当天下午,执法人员对该县...
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