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铜鼓文化的传承保护开启“非遗”保护新模式
本报讯
“铜鼓能与人心灵相通,是我们敬奉的神灵,能保平安。”今年34岁的陆朝金,学铜鼓技艺已近20年。作为南丹县白裤瑶族人,他像族里其他男子一样善于敲铜鼓,这也成为一种文化,在他的家族中传承了百年。
穿过2000多年的历史沧桑,河池传世铜鼓至今仍在节日喜庆、嫁娶丧葬等方面,发挥着其他什物器皿难以替代的作用,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铜鼓文化。河池也成为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民间传世铜鼓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现存铜鼓数量为1458面,其中民间收藏1388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河池在如何保护和传承作为“世界传世铜鼓之乡”积淀下的深厚文化等方面,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
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全市铜鼓文化的保护,颁布保护民间传世铜鼓的通告,出台《关于加强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铜鼓艺术(习俗)生态保护村和传习学校,开展铜鼓铸造试验并成功铸造出可供民间使用的麻江型铜鼓,组织河池民间铜鼓表演队多次赴国内外演出,举办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等节庆活动,挖掘整理展示河池铜鼓文化。铜鼓习俗和铸造技艺,也先后入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文物工作者历时6年将散落民间支离破碎的铜鼓的历史符号,串联成120万字的《河池铜鼓》终于出炉,书中还有大量首度曝光的珍贵图片。今年6月,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启动,以天峨、南丹、东兰、巴马、大化、都安、环江等7个县为重点保护范围,拟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村35个、传习(馆)所40个,展示馆6个、铜鼓亭6个,开启“非遗”保护整体性、活态性的保护新模式。
(记者
权
晟)
新闻推荐
南丹讯
南丹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与乡镇、县直机关单位、企业等158家单位部门签订责任书,有力推进重点党报党刊征订工作的开展。
&n...
南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