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白裤瑶之“神灵”——神秘白裤瑶文化系列报道之二
“翁轰翁轰”,到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游览的客人,无不被那带有磁性的浑厚洪亮的铜鼓声所迷住。不仅如此,白裤瑶铜鼓已经敲到北京、敲到法国……
白裤瑶大多数居住在大石山区,在与自然环境的搏斗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铜鼓最具有代表性。统计显示,白裤瑶铜鼓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在三万多白裤瑶人口中,保存有400多面铜鼓。在白裤瑶民间,铜鼓被认为是一种有魂魄的活物,也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所以对它格外珍惜。
白裤瑶使用的传世铜鼓,属麻江型铜鼓,大多于明末清初铸造。作为白裤瑶使用的一种敲击神器,铜鼓在战争年代作为战鼓使用,如今,一般在每年秋后的农闲时节为五谷丰登或重要节日、逢老人过世时,才被瑶胞们请出来。
白裤瑶铜鼓有公、母之分,对铜鼓的辨认主要是靠花纹和音质,特别是音质。任何铜鼓不管花纹怎么样,其音质都不同,通过声音的差异就可辨认出鼓名和鼓主是谁。白裤瑶使用的铜鼓,每面都有鼓名。新购买时,就取好名,也就是给新买的铜鼓赋予生命和力量。历史上,白裤瑶对铜鼓的使用有两种:一种是在葬礼上使用,一种是在春节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也用在迎宾仪式上,作为舞跳的音乐、节奏。在春节期间敲铜鼓,属娱乐之用,面数少时,则无需请鼓,也不用木鼓直接敲打,但使用结束要进行封鼓仪式。
近几年,每逢游客来旅游,他们就把铜鼓背到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进行表演。敲击前,先把铜鼓挂在事先搭起的木架上。铜鼓的面数,少则五六面,多而几十面。敲铜鼓者,需两人一组,一人击鼓时,另一人要手持空木桶,在鼓面后随节奏反复鼓荡,使木桶和鼓之间形成一个共鸣箱,从而发出浑厚洪亮、动人心魄的声音。
看过铜鼓表演的人都知道,铜鼓是听从围在中间的高大皮鼓指挥。铜鼓节奏的快慢,由皮鼓的韵律决定。而皮鼓,也称木鼓,由一根大约直径为一米的大原木凿空后蒙上牛皮制成。敲皮鼓者,规定为男性。敲击时,敲击者手持2根约30公分长的木棍,以双击或单击的方式,连边带面一起敲,每三边三面为一小节,九边九面为一大节。铜鼓在被敲击前,鼓手会用枫叶蘸上酒,在鼓面上的太阳花猫爪花上反复涂抹三遍,并将一扎糯米挂到木架上,意思为敬奉鼓神。如此这般,铜鼓才可放心让人敲打。
欣赏到白裤瑶铜鼓表演,是一种十分惬意的事情。整台表演,离不开如同神灵的节奏明快、声音悠扬的铜鼓声引导。敲铜鼓,需要有皮鼓、竹匾、风桶、鼓槌的配合,配合默契了,敲者便情绪高涨,观者则如痴如醉。
白裤瑶铜鼓现已名声远扬,随着游客日益增多,铜鼓也逐渐揭开其神秘面纱,从深山走进人们的视野。
(记者
蒙全卫
特约记者
符龙强
通讯员
赵令锋)
新闻推荐
……同龄啊,你情似清池水,心中似天日;敬请传教这根源,我俩携手共百年。这是南丹县境内白裤瑶细话歌中的一段唱词,字里行间透露出男...
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