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民回到剧院 让生活回归中式

南国早报 2018-06-21 16:41 大字

常剑钧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著名剧作家

南国早报记者魏星

常剑钧衷情中式传统文化,唐装、红木、茶艺、毛笔、戏剧……凡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事物,他都感兴趣。采访时,他的书桌上就放有一对包浆厚重、几乎玉化的核桃,唐诗宋词信手拈来。

有传统情结,自然就会怀旧,想着慢,想着宁静的生活。

“现代社会的节奏太快,人容易浮躁,这不是好事。”常剑钧希望,市民能够回到剧院,来一场面对面的人生交流,也希望生活回归中式,一家人或者几户人家在一个大院里,在白墙和青瓦下,有欢声和笑语。

1

情系广西戏剧

常剑钧出生于广西罗城,自小就听戏长大,中学写过诗歌,在上海戏剧学院上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编剧,直到现在。

“最幸福的莫过于一辈子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编剧恰好就是我最喜欢做的事。”于是,他在数十年里创作了40余部舞台剧。

在这些剧作中,我们看到不少带有鲜明“广西印记”的作品,例如《哪嗬咿嗬嗨》《歌王》《瓦氏夫人》《赶山》等。他说,自己是广西的儿女,而这片土地又有富饶的戏剧养分,值得一辈子坚守与创新。

说起自己的戏剧理想,谈起过去的人与事,会察觉到常剑钧的寂寞与无奈。例如现在广西的戏剧创作队伍青黄不接,一边是职业编剧队伍萎缩,很多当年的合作伙伴与冷清苦寂的戏剧渐行渐远,一边是后辈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对唐诗宋词与民歌的掌握不够熟练,作品欠火候。

或许是为了追求心中的戏剧理想,常剑钧一口气卸下了广西文联副主席、广西戏剧家协会主席、广西艺术创作中心主任等诸多职务。

“我现在的目标就是想写几部让自己满意的作品,这需要毕生的精力。”常剑钧表示,经过大半辈子的沉淀,自己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更能抓住生活的本质,更能表现心中的理想与情感。“只要还能写,还有创作灵感,就会一直写下去,为广西戏剧做贡献。”

2

让市民回归剧院

常剑钧不爱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至今他还坚持手写创作,不用电脑,不会微信,甚至为了创作,连续关手机数天。

“现在能沉下心读书看报的人少了,能到剧院欣赏一出戏剧的人少了。”常剑钧说,应该让市民回到剧院,与艺术家面对面,通过戏剧,看到自己的人生,从而纠正、完善自己的人生。

常剑钧认为,戏剧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是,这是一个面对活人的现场表演,能够看到周围人的喜怒哀乐,这种交流在现代社会是尤其宝贵的。

如何让市民回到剧院,这是这一代甚至后面几代剧作家的使命。所以从业以来,他都身体力行,作品力求精雕细刻,不会简单表现美与丑、善与恶的冲突,而是认真琢磨人的需求,准确把握人的心态变化,找到引人入胜的情节以及恰当的情感表达方式。

他认为,在广西后一辈的戏剧创作队伍中,依旧有不少优秀编剧。例如开创“南普”小品辉煌的杨建伟,创作了留守系列的唐建华,还有关注农村题材的韦浙雍。“他们的作品有时代烙印,有思想穿透力,富有生活气息,也很有个性。”常剑钧表示。

3

向往新中式生活

投身戏剧,自然与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唐装、红木、茶艺、毛笔、戏曲……一切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东西,常剑钧都爱不释手。

常剑钧熟悉南宁很多老建筑,也看过不少新中式的楼盘。他向往一家人或者几户人家在一个大院里,其乐融融的生活。

“如果有一个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社区,推窗是垂柳与凉亭,一片荷叶,抬头有白墙青瓦。再有三五好友,一起品茶、聊天、欣赏戏剧,或者重读《文心雕龙》。”常剑钧说,“在这样兼具东方美学的建筑与生活环境里创作,灵感会更多。”

新闻推荐

罗城棉花天坑旅游度假区雏形初显

罗城讯近日,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棉花村,棉花天坑崖壁栈道正在修建当中(如图)。据了解,罗城棉花天坑度假区项目位于该县四...

罗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