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天书般古籍?别扔,可能是宝贝! 遗憾!古代遗存下来的珍贵文物,行外人竟不慎以3元/斤当废品卖掉
▲水文《吉书》,以天体五行、龙凤图示标注百事择吉用书,是水族民间知识典籍。
▼彝文《百乐书》,“百乐书”系彝语音译,是滇南彝族对民间流传的一种彝文典籍的统称,其特点是用图、文对照的形式反映流传地彝族的社会和生产生活情况。
■古壮字《麽破塘》,壮族麽经。壮族布麽举行仪式的诵唱辞。全书含造万物、叛逆抗婚、血塘欢乐、麽唱土地四章。叙唱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和麽渌甲创造万物、举行仪式等内容。
■西夏文《经律异相》。
■于阗文《舅卖甥女函牍》725年木牍,记载了一件发生在阗拔伽城的人口买卖,时间是于阗国王尉迟伏师9年4月18日。卖主为帕甘搦,他以2100文的价格,把外甥女明艳卖给屋悉贵的裴捺。这件函牍涉及两位于阗王的纪年,多位于阗国官员,对于于阗社会历史与于阗文的研究都有重要价值。
东巴舞蹈。■东巴文《东巴舞谱》,共记录了34种
日前,由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办的“民族遗珍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全国巡展(北京站)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将延续到8月4日。从展览中可以看到现存少数民族古籍中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文献价值的珍贵原件共178册(件),以及部分省市区30多年来整理出版的少数民族古籍大型出版成果16种、1000册。这些展品涵盖东巴文、彝文、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古壮字、布依文、水文、藏文、八思巴文、傣文、回鹘文、蒙古文、满文、察合台文、于阗文、佉卢文、突厥文等18种文字,通过实物展示,我们可以近距离领略少数民族古籍特有的文化魅力。
1、东巴文:人类社会文字起源的“活化石”
目前,东巴文被誉为现在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且“活着”的象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堪称人类社会文字起源的“活化石”。
如今,能够书写和使用东巴文的人寥寥无几,能够亲眼看到如何书写东巴文更是难得。
“东巴纸”创制于唐代,采用纳西族地区特有的高山野生稀有植物丽江荛花制作,经过数十道东巴家传的手工工艺制作而成,是中国所有手工纸中最厚的。在中国的传统手工纸中,唯有厚实的东巴纸可以双面书写。因为荛花有微毒,所以东巴纸具有抗虫、抗蛀、保存时间特别长的特性,纳西族民间有东巴纸纸寿千年的说法。
2、古彝文距今8000年至1万年,可与甲骨文媲美
彝文是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彝族群众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韪书”。目前发现的古彝文距今有8000年至1万年。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古彝文可以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相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代表着世界文字的一个重要起源。
古彝文是彝族至今仍通行的表意文字,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之间,是一种原生的古老文字,不是借用和摹仿汉字的产物。彝文典籍的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天文、地理、政治、医学、生物、农牧等无所不包,是彝族人民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3、一箩筐珍贵的古壮字手抄歌本不慎流失
古壮字也叫土俗字,产生于唐代,是由壮族一些受汉文化教育的文人或宗教人员借助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的。古壮字民间普遍使用的有4800多个字,还有音同义同而写法不同的异体字8000多个。
如今,古壮字的应用越来越少,为了抢救那些遗落民间的古壮字古籍,研究人员发动各方收集线索。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主任韦如柱带着遗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箩筐珍贵的古壮字手抄歌本,随着一位老人的离世,再也找不回来……
2009年,为编纂《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相关内容,研究人员发动各方收集线索,得知在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有一位年近八十岁的民间歌手家中存放了大量古壮字手抄歌本,他们便即刻动身前往。正是当地的雨季,由于多日连续降雨导致路面塌方,古籍研究者只能中途折返。
十几天后,当他们再次到访来到老歌手家中,得知老人几天前刚刚过世,而他收集传承一辈子的歌本因家人觉得不再有用,已被当成3元/斤的废品处理了。
在旁人眼中可能只是感到可惜,但对于从事这项研究的韦如柱而言,难以抑制自己的遗憾和痛心。
“民族古籍只是文化保护大版图中的很小一部分,但也是中华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韦如柱说,我们现在争分夺秒所做的事,就是不希望若干年后留遗憾。
4、有些文字的掌握者或传承人仅剩个位数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都创造并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涵载这些历史文化的卷帙浩繁的古籍。
与汉字古籍不同,许多少数民族文字本身可识读的人就少,而这些古籍又大多散落民间、保护不当,很多都已纸质脆变、虫蚀蠹蛀。为了尽可能多的留存住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精髓,各地民族古籍工作者尽力保护、抢救、普查、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希望能把落之于笔墨、传之于口头的各种古籍都清点入册。
有些文字的掌握者或传承人仅剩个位数,他们当中很多年事已高但依然争分夺秒,最怕的便是一旦过世,这些古籍和文字就真的“死了”。
从结绳记事、说唱口传到碑铭、石刻;从贝叶经文、竹木简牍、丝帛素书到活页函本、线装典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专家吴元丰说,这些民族古籍的保护和研究,不只是为了研究一种文字,更是留住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记忆。
(据《新快报》)
新闻推荐
日前,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石门村田间,农民正在抢插晚稻秧苗。立秋时节,罗城县各地群众抓紧时机抢收抢种,力争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田间一片繁忙景象。蒙增师摄...
罗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