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十年前到罗城插队,现在为情谊又走到一起老知青齐聚柳州聊往昔

南国今报 2015-08-24 10:01 大字

老人们在看自己做知青时的照片。

今报记者赵本高 文/图

22日,柳州市南站路一家酒店大堂的橱窗上,贴满了数百张黑白的老照片。一群老人正围在照片前,寻找着自己、也寻找着伙伴的身影。

老人们是从新疆、甘肃、贵州等全国各地赶来。40年前,他们作为知识青年,集体去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乔善公社(现乔善乡)插队;40年后,他们齐聚柳州,一起追忆那段特别的岁月。

特别的知青情谊

“知青的情谊是非常特别的,因为那是在艰难岁月中结下的,我就特别感谢老张。”56岁的李女士指着身边的张先生告诉记者。

1975年,刚刚初中毕业的李女士就被下放到了乔善公社插队,当时她还不满16岁。

“农村的活我根本不会干,而且我的身体又不太好,全靠其他知青帮忙,我才能撑过那段岁月。”李女士说。

同组的张先生就是帮助李女士最多的人。当时知青们实行值日做饭,每次轮到李女士时,他就主动代她去挑水、烧火做饭。

张先生告诉记者,当年他们插队的那个村子,挑水要走上二三十分钟,李女士力气小,水桶晃晃悠悠的,满满的一担水到了家里连一半都不剩了。他便主动替李女士承担了挑水做饭的任务,这本是一件小事,没想到对方能记这么久。

除了怀念与伙伴之间的情谊,许多知青还深深地牵挂着当地的村民。

汪女士告诉记者,当年村里的民风极其淳朴。她们到了村里后什么都不会干,全是村民们手把手地教,集体出工的时候,大家也总是帮她们多做一些,从来不计较工分。知青们去串门时,村民们还常常拿出家里珍藏已久的腊肉来招待她们。

5年前,汪女士专程回了一趟自己插队的村子,看望几位老村民。她说,现在村民的生活还不够富裕,而且村里的环境变坏了,自己对此却帮不上什么忙,有时觉得很内疚。

是磨难也是财富

3年的知青生活,对老人们来说,既是磨难,也是一笔财富。

59岁的唐仁桥说,他对当年知青生活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只有两个字,一是“累”,二是“饿”。

“每天天一亮就要下地干活,还要自己做饭洗衣,在城里谁干过这些啊,当时都感觉自己快不行了。”唐仁桥说。

除了累,饿也是唐仁桥他们需要面对的大难题。他告诉记者,当时粮食供应并不充足,知青们每天要参加劳动,又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因此一到晚上就觉得特别饿。可是粮食每天都是定量的,大家只能拼命喝凉水充饥。

唐仁桥说,正是那3年的知青经历,磨炼了自己坚韧的意志。插队到了第3年,他下决心参加高考,便开始拼命的看书复习。“那几个月我煤油都烧了好几斤,晚上看书把脸都熏黑了,现在想想那时也真不简单。”唐仁桥说。

后来他顺利地考入一所技校,进工厂工作一段时间后又考入了法院,目前在律所工作。

唐仁桥表示,这几十年自己在生活中碰到了不少困难,但每次一想起当年做知青时的苦和累,就觉得这些困难都不足为惧了。

新闻推荐

酒后驾车坠河表兄弟三人不幸殒命

在水中若隐若现的小车。 图片来源“罗城在线”贪杯从来非好事 两例悲剧警后人今报南宁讯 (记者蓝锋)2月12日,有村民在罗城仫佬族...

罗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