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鱼米之乡扬清风——罗城县党风廉政建设系列报道之龙岸篇

河池日报 2011-03-01 10:09 大字

 

龙岸镇是罗城东部重镇,地肥水美,素有“鱼米之乡”美称。龙岸人杰地灵,有着光辉的革命历史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广州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李德山,著名文艺评论家和作家周钢鸣,被誉为“仫佬族散文三杰”之一的何述强,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十一五”期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镇党政领导班子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努力践行闪光的诺言,让古老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全镇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风纯朴。以工作实绩惠泽百姓,告慰革命先烈,着力打造仫佬山乡的“明星乡镇”。

“廉政文化进村来,男女老少喜开怀;遵纪守法牢牢记,幸福花朵遍地开。”这样的山歌在龙岸广为传唱。龙岸有仫佬、苗、侗、汉等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在廉政文化的影响下,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为大力弘扬廉政文化和民族文化,龙岸镇开展“文化扬廉”活动。组织创作“诗堪入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等书法作品。修建德山文化广场,充分发挥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把廉政文化元素融入仫佬族山歌、苗族芦笙踩堂舞和侗族大歌、多耶舞等,让廉政文化在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中,展示特有的魅力。

由于历史原因,大蒙村纳冷屯侗族群众曾经与周边群众关系不和。为调和各民族之间关系,龙岸镇开展“融冰行动”。镇党委书记吴宗凯说,为消除纳冷屯与周边村屯积怨,他先后20多次与镇、村干部进村入户,曾经坐过“冷板凳”。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耐心细致做群众思想工作,与村民谈心交朋友,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真情化解心中怨,民族团结花盛开。他们的行动感化了村民,双方握手言和,亲如一家。如今,纳冷屯侗族大歌队成为当地文化建设模范,多次参加县、市大型文艺演出,获“全区先进农村基层文艺队”。2010年12月,纳冷屯将写着“情暖侗寨”的锦旗赠给镇党委和政府。

为方便群众办事,提高行政效能,该镇率先在全县建立第一个“政务服务中心”,开通政务服务“直通车”,架起干群“连心桥”。把农业、民政等部门集中办公,政务公开透明。构建镇、村、屯三级政务服务网络,发放“政务服务卡”,打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举全镇之力,开展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投入5000多万元,完成平安路、环镇路、武阳街等改造及商业住宅楼建设等23个项目。

加大“五乱”整治,优化投资环境。“十一五”期间,新增个体工商户620多户。争取资金300万元,建成汽车客运站。引资1940万元,建成3家蚕茧收购烘烤站、红砖厂、竹木加工厂以及上马房地产开发项目。

龙岸是农业大镇,该镇着力打造生态农业重镇,粮食总播面积保持在7.2万亩左右。调整产业结构,2010年种植糖蔗4.3万多亩、桑6000亩、林木12万亩。

实施“惠民工程”。投资420万元完成龙平、龙凤2条村级道路硬化。投资1200万元硬化大湾等83条屯级公路。完成大蒙等4个村12个屯输电线路安装,解决191户900多人用电难问题。投入340万元兴建板丈等15个屯人畜饮水工程。建设6个爱心水柜,让1700多户7000多人告别饮水难。实施“村村通”工程,17个行政村171个屯13330户接收到卫星电视。

坚持民生优先,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投入5115万元,先后完成帮洞、洞坎等病险水库的维修加固工程;维修六安等22个山塘水库;完成游鱼沟等124条水渠1.83万米的“三面光”工程;重建和维修大武坝等19座水坝。利用中央财政小型农田专项资金1024.47万元,建设龙平、物华灌区等17项水利设施。

落实惠农政策,发放粮食综合直补852万元、能繁母猪补贴20.6万元、粮种补贴315万元、家电下乡补贴57万元、电机补贴22.8万元、返乡农民工创业基金13万元。

清风劲吹百业兴。2010年,龙岸镇实现生产总值3.8亿元,比5年前增长90.95%;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亿元,比5年前增长408.17%;农民人均纯收入2550元,比5年前增长69.77%。

(记者

 

 

 

 

颜庆梅)

新闻推荐

廉政歌飞龙潭边——罗城县党风廉政建设系列报道之四把篇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紧靠罗城县城中心,自然风光绮丽,早在清初,境内的龙潭就以一池清波与夕阳相映而生的“龙潭晚照”美景,成为罗城“八景”之一。

 

&...

罗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