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走进罗城”系列报道之五 满足农民需求就是工作重点 ——罗城实施民生工程纪实

河池日报 2010-01-25 10:31 大字

 

一条条公路通到村屯,百姓行路不再难;一根根电线连接千家万户,百姓用电不再难;乡镇所在地的农民住上漂亮的楼房,过着城里人的生活,城乡实现一体化;投入、整合4000多万元,完成了全县农村危房改造,让1300多户农民得以安居;投资6000多万元的县城区饮用水工程、4000多万元的垃圾处理工程、3000多万元的污水处理工程等重大民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日前,记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小长安、黄金、四把、乔善等乡镇采访,强烈地感受到罗城县委、县政府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带来的新变化。

57岁的彭生是乔善乡板团村茶洞屯村民,原来一家4口人住在一间小泥瓦房里。在危房改造中,他只花了1万多元,就喜迁180平方米的新居。去年,该乡有132户贫困群众告别泥瓦房住上了“小洋房”。

近两年来,罗城县党委、政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工作目标,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县里的工作重点就是要以满足农民需求为目的,为老百姓办些实事,让他们住在罗城、生活在罗城,能感受到与外面的差距越来越小。”县委书记王泉忠说。

在罗城,实施富民工程计划,从工作部署到机构设置,从资金投入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能得到特别“照顾”。尽管财政很困难,但县里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却很“大方”。搞小城镇建设,县财政给每个乡镇250万元扶持,全县除地处县城的东门镇外,10个乡镇都争先恐后搞起来。政府投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人士捐一点,乔善、天河、宝坛、怀群、小长安、龙岸、黄金等乡镇街道实现硬化、绿化、亮化,并配套修建了排污排水工程。同时,通过市场运作,盘活现有的土地资源和招商引资,由此拉动上亿元民间资金的注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民成为“城镇人”。

龙岸镇盘活土地很成功,通过引来投资商建成47套商品楼,目前已被抢购一空,每个圩日农产品交易极为活跃。小长安镇通过兴建崖宜风情街,促进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利用。

“现在乡下变化大了,与城里一样,楼房整齐、街道干净卫生、路灯明亮、人气火旺、生意兴隆……”龙岸镇连花村81岁农民古日忠说。

“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不仅仅是以年收入增加多少来界定。还应考虑居住环境的优良,比如治安、饮水、教育、医疗保障等。经过多年的改革,罗城农村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而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有改善生活环境的要求,老百姓想的我们就尽力去办好。”县长吴家权说,居住在县城及周边近8万人的饮水安全一直没得到保障,县里把解决城区饮水难问题作为一个重要民生项目来抓,投入6000多万元实施饮水工程,从20公里以外的瑶山冲引水,然后建一个160万立方的水库,一个滤水厂,架设18公里引水管道并实现直流,再把水通过网管接入百姓家庭。

去年,县里还投入4000万元建垃圾处理场,投3000万元建污水处理厂;教育投资近4000万元,教学危房全部得到改造。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工程、罗城高中教学楼和职业高中实训大楼及学生公寓楼、学生食堂等项目建设,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随着一项项民生工程的实施,罗城将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罗城人民也将更加富足。

(记者

 

田敏

 

银联球

 

权晟

 

见习记者

 

黄筱钰

 

特约记者

 

吴耀荣)

新闻推荐

罗城挑灯夜战污水处理厂工程

罗城讯

 

近期以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污水处理厂工程施工队伍昼夜加班,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工程建设进度,确保按规定在4月30日前试运行,6月30日前...

罗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