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巴基老西

河池日报 2020-11-21 08:17 大字

近年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通过挖掘、整理、宣传推广等举措,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使“非遗”散发出了靓丽的光彩。截至2019年底,环江登记入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442个,调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152处,征集入博物馆的可移动文物500余件,成功申报国家级名录2项,自治区级名录6项。(11月17日“头条河池”APP)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它承载着民族的文化生命密码,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河池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千百年来,河池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凝聚着河池各族人民的智慧,是各民族的宝藏,也是全人类共同享有的文化与精神财富。

这些年,河池在“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先后制定颁布施行《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河池市民间传世铜鼓保护条例》等,通过立法保护、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等方式,加大对优秀民族文化保护、保存、有效传承和合理利用力度,积极推动河池特色民族文化品牌和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体系建设,“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当前“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压力。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和多元化社会现象的渗透,“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鸭梨山大”。就拿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来说,有选材、制篾、制模、编织、上油保护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繁杂的技艺过程,历尽艰辛才能编织出一顶精美的花竹帽。学艺与传承的难度,极大地限制了花竹帽编织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文化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不加以保护,将来必有消逝的一天,届时带来的损失将难以估量。而保护“非遗”文化,也不是为了强行保存已经过时的风俗习惯或传统技艺,而是尊重我们的历史,尊重民族的创造,尊重社会历史的自然发展规律,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并从中寻找持续发展与创新的灵感与力量。

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非遗”文化保护机制,充分运用政府行政手段,形成长期行之有效的管理和发展模式。同时,积极引导培育人们弘扬传承“非遗”文化的情结,使人们自觉自愿地认知和传承“非遗”文化。要一只手抓住传承保护,另一只手抓住创新,充分发挥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保持好“非遗”文化的本真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让“非遗”文化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实施文化振兴时,要把“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摆在重要位置,走好非遗和产业、旅游融合发展的道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

“非遗”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必要聚集全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不断用实践去巩固和完善保护策略,不断调动全社会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新闻推荐

河池 建成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本报河池讯(记者/廖庆凌)9月17日,记者从河池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公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

环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