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 襟带西南 谭自安

河池日报 2018-10-24 08:49 大字

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部的莽莽群山中,穿行着一条三尺宽的石板路——黔桂古道。

它是历史上连接桂黔两省的交通要道,更是海上丝绸之路内陆通道重要组成部分——牂牁古道遗留的标本。牂牁古道是秦汉时期西南地区通往合浦的重要通道。

汉武帝因“南越地东西万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想出兵讨伐,便派唐蒙出使南越,打探虚实,找出一条“制服南越”之路。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牁……’。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牂牁江……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然亦不能臣使也。’”

“以财物役属夜郎”“南越食蒙蜀枸酱”这两句话,清楚地表明,南越与夜郎的交往已经十分频繁。

唐蒙由此知道有一条从夜郎腹地的牂牁直通南越的商业通道。当时,他断言这条商业通道就是牂牁江。为此,他向汉武帝上书,“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建议发夜郎精兵“十余万,浮船牂牁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诚以汉之彊,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

汉武帝对此深信不疑,派唐蒙率人修筑从僰道(今四川宜宾)到牂牁江的通道。其路线是从僰道开始,经石门(今四川庆符县境)、南广(今云南镇雄)、平夷(今贵州毕节)、夜郎(今贵州安顺),达牂牁江畔。这就是后世所称的“石门道”。《水经注》载:“唐蒙凿石开阁,以通南中,迄于建宁,二千余里,山道广丈余,深三四尺,堑凿之迹犹存。”

不过,做完这些准备工作之后,“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遂平南夷为牂牁郡”(《史记·西南夷列传》)。也就是说,汉朝在牂牁的八个校尉还没有带兵出发,南越已经被攻破了。

八校尉就平定了西南夷,并在那里设置了牂牁郡。

牂牁郡的辖区大多为夜郎故地。

事实上,牂牁江是不能航行到番禺的。

近代学者席克定通过对牂牁江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属古牂牁江的南、北盘江,由于很多河段落差太大,根本不能通航。比如南盘江的雷公滩长16.64公里,江水落差却达183.8米,北盘江的高坎滩,长仅2.1公里,江水落差却达54.6米。

南越与西南地区频繁的往来,其实是靠陆地通道来完成的。

起自牂牁经过贵州都匀、广西环江直达宜州龙江的牂牁古道是其最为重要的陆地通道。

近代学界有人认为,广西环江西部的毛南族聚居地是古夜郎国的属地。

在毛南族的“肥套”里,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着明显的夜郎文化标记。

“肥套”就是还愿仪式。每个生育过的毛南族男人一生都必须举办一次,以报答神明的送子之恩。因为事关传宗接代、人丁兴衰,“肥套”成为毛南族人一生中最为隆重盛大的仪式。每场仪式,都由师公主持,跳傩舞、演傩戏、唱傩歌,不能少于三天三夜。“肥套”过程中,演绎送子的环节里,用来代表子女的“花”以及“种花”的“花楼”和“红桥”,都必须用竹子做成。竹子是整个还愿仪式里唯一受到崇拜的植物。

无独有偶。夜郎故地的人们崇拜的植物就是竹子。虽然两地在对竹子的传说中,存在一些差异,但竹子作为有“旺盛繁衍能力”以及“阴阳合一”的象征意义是完全一样的。

两个山水相隔的族群,其文化核心部分如此同质,绝非偶然的巧合,而是毛南文化受到夜郎文化强烈辐射的结果。这至少可以证明,毛南族早在古代就和夜郎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而联系的渠道,正是这条在大山里蜿蜒曲折而来、从毛南族聚居地擦肩而过的牂牁古道。

由于时代的变迁,曾横贯大西南的牂牁古道,如今几乎消失殆尽、了无踪迹,只剩下黔桂交界处的这段石板路了。

现存的这条古道,始于贵州荔波县的板寨,终于广西环江的社村,全长14公里,皆由坚硬的石板辅成,路基牢固,路面平整,大多都有三尺宽,非常便于行走。

古道在一片没有人烟的原始森林里翻山越岭。这片原始森林就是著名的环江喀斯特,因为生态保存完美,被誉为石头上的森林,于2014年被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正是这片原始森林的保护,这条古道才得以原貌保存至今。

板寨和社村的人都听说过,原来这条古道很长,向西可穿过黔南重镇都匀直抵夜郎故国的腹地,向东可延伸到广西宜州境内龙江河畔的怀远镇,再顺水路汇入西江水系,与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功沟通。

于是,天府之国与岭南百粤就以这样的方式,不屈不挠地越过千山万水,保持着从不间断的往来,让沿途市场上的商品长短互补、有无互通,使这条古道成为大西南商品流通的大动脉。

民国《思恩县志》里的记载道出了古道的唯一性和重要性:此路为黔桂交通孔道,民国以前黔桂客商往来悉由于此。

其实,不但有黔桂客商,广东的生意人也常在这条古道上忙碌奔波。

社村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小村庄,也是古道进入广西后的第一个村子。它的西面是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原始森林。连绵的群山,巍然耸立;它的东面地势渐次平坦,人烟开始稠密。

大环江绕过村庄,从北向南,缓缓流动。

成群结队的客商们在原始森林里经过无数次的峰回路转之后,到这里终于豁然开朗。如果运气好,他们还可以乘舟而下,免了跋涉之苦。当然这样的机会并不多。

从社村顺流而下,可以直达宜州的怀远镇。

怀远码头在1949年以前,曾是桂西北最为繁忙的码头之一。

牂牁古道从遥远的夜郎腹地逶迤而来,到此止步。所有的货物都在这里集散。这段江岸曾经分布四个码头,每天在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商船有400艘。陆地上的马不少于800匹。

客商们在这里交换货物,从西南来的货物被搬上船,然后启航向东,有的直达粤海。而从东部来的生活用品,则被客商们或肩挑、或马驮,再成群结队逆古道向西,部分商品可以到达蜀地。

古道锁控黔桂两省咽喉,作为商业通道的同时,也是盗匪出没的黄金地带。

徐霞客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三月到达德胜,就因匪乱的传闻使得他在取道贵州时费尽思量。当时摆在他面前的入黔通道有两条:一条是从思恩直入荔波的古道,另一条是由南丹通往独山之路。

徐霞客踌躇难决。

《粤西日记》里对他择道的过程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当月的十三日,他拜访德胜管所指挥使刘弘勋,向刘请教进入贵州的路径。刘弘勋对他说:“南丹路大而远……与荔波行,路近而山险,瑶僮时出没。”并告诉他,如果取黔桂古道,“须众人,乃行”。也就是说要成群结队才可以走。徐霞客还在庆远的时候,庆远卫指挥使戚辅臣就建议他走荔波,说:“如由荔波,令目军房玉洁送。”并给了他一块“护送牌”。房玉洁是戚辅臣的随从,经常在这条古道上“包送客货往来”。随他走还是比较安全的。可是当刘弘勋把房玉洁叫来时,这位长期收受客商们“保护费”的军爷虽然满口应承,但却想向徐霞客“索重贿”。面对房玉洁这个财迷心窍的嘴脸,徐霞客十分厌恶。他在“持两端”而无法取舍的情况下,不得不“卜之”。结果是“南丹吉而荔波有阻”。徐霞客心有不甘,“及再占,又取荔波”。后来,因为有伴前往南丹,徐霞客终于忍痛舍掉古道,向南丹进发。

但他还是没有忘记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文字:思恩西界有河背岭,极高峻,为畏途,竟日无人,西抵茅滩而后入荔波。

这样的景致,对于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职业旅行家来说,其吸引力是刻骨铭心的。

为此,他在日记中写下了包含无比遗憾的四个字:惑终不解!

放弃体验千年古道,固然是徐霞客旅行生涯中的一个巨大遗憾;而与这位伟大旅行家的擦肩而过,留给这条千年古道的又何尝不是难以弥补的遗憾。

古道上遍布的旧城关,更是兵连祸结的有力物证。

在这段仅14公里的古道上,竟然有九道用巨石垒成的城关,我们由此可以想见,古道上兵荒马乱的严重程度。这些城关建于何年何月,已无从考证。

但古道的军事用途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区希范起义。

据《宋史》载,区希范是思恩县人,“颇知书,尝举进士,试礼部”。他早年曾与他的叔父区正辞一起从军,立过战功,但不得录用。区希范深为不服,就到皇宫前击登闻鼓,要求朝廷录用他。朝廷将此事批给宜州府,命知州冯伸己处理。冯伸己却认为区希范这些南蛮之人是“言语侏离”“去禽兽无几”的“噍类”,不配当朝廷命官,不但没有录用他,反而把他贬谪到全州。

区希范万分绝望,从贬所潜逃回乡,与他的叔叔区正辞商议后,决定揭竿而起。为了获得更多的力量,他们从这条古道进入荔波,动员“白崖山酋蒙赶、荔波洞蛮”与他们共谋大事。就在古道的贵州地界,区希范“择日杀牛,建坛场,祭天神,推蒙赶为帝”,以大唐为国号。千年古道成为他们起义的策源地。

庆历四年正月十三日,区希范率部从古道上杀出,攻取环州,接着连下古道周边的镇宁州、带溪寨和普义寨,队伍迅速发展到1500人。

宜州捉贼使李德用进兵征讨,在韩婆岭把区希范部打败。区希范沿古道向荔波退却,利用重重关隘,据险以守。李德用率兵杀入古道,叩关而攻。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条古树掩映的商业道路,竟然有这么多城关。群峰连绵之间,关内有关,壁垒相望。在这些坚固异常的城关面前,李德用和他的官兵寸步难行。他终于承认失败,沿着鲜血铺满的石板路,黯然退兵。

李德用并不是输给了区希范,而是败给了这条古道!

李德用的失败,引起了宋廷的震动。宋仁宗“为之旰食”。

宋廷一面下诏重赏捉拿区希范和区正辞,一面调兵遣将,加大力度围剿区希范。宋仁宗把湖北转运使田瑜调派环州,负责攻打区希范。田瑜曾长期在广西为官,深知广西土人作战骁勇而机智,战斗力极为悍强。当时就有“广西狼兵天下称最”之说。南丹、那地向来是狼兵的重要基地之一。环江西部紧靠南丹,曾长期受南丹莫氏土司的管辖。当地土人的勇敢跟狼兵不相上下,一般官军实难匹敌。

田瑜到任之后,采取以夷制夷的方针,招募“土人骁悍敢战者”入伍,去攻打区希范。然而,仍然攻不破古道的重重关隘,最后也束手无策,以失败而告终。

宋仁宗再任京西转运、按察使杜杞为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广西转运按察安抚使,全面负责进巢区希范的军事行动。

杜杞跟田瑜一样,也有过在广西为官的经历,对广西的情况比较熟悉。更重要的是,他曾有过带兵平定过安化州少数民族暴动的经历,军事经验十分丰富。

安化州在环州的北部,地形地貌和民俗民风与环州相差无几。

杜杞到宜州之后,采取分化瓦解、军事打压双管齐下的策略。他一面把俘虏放回去对区希范及其部属进行诱降,一面进行军事部署。

当时,除环州前线外,宜州还驻有禁军2000名,另有澄海军1000名。这些兵力全部被杜杞调到环州,与区希范作战。

在杜杞强大的军事攻势之下,区希范部损失惨重,两个重要手下崔盈以及谭护被俘。

区希范退到荔波,继续抵抗。但他拥立的“皇帝”蒙赶却被杜杞成功诱降,带着自己的600名部下从下坪峒关里出来,向杜杞投降。

迎接蒙赶的是一个丰盛的宴席。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丰盛的宴席是他最后的晚餐。杜杞早已在酒中放了大量的曼陀罗花。狂饮过后的蒙赶及其所有部属全部昏醉。官军乘机大开杀戒,把这些投降者全部杀死。

蒙赶的出降,使得区希范的力量大为减弱。

杜杞继续猛攻,三天之后,终于把区希范彻底打败,并在荔波洞古绾寨将其生擒,押往宜州。这天是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正月初七。

古道上,寒风如吼,寒气凛冽,沉雄悲壮。

精疲力竭的区希范被五花大绑押上了古道。当他踏过一块块冰冷的石板,穿过重重关隘时,一定是眼空无物、心事浩茫……

杜杞在宜州把区希范及其部下243人全部处死。

杜杞对区希范极为愤怒,用了两天的时间,把区希范等56人开膛破肚,并在宜州推官吴简的监视下,由画工宋景执笔,将区希范的内脏绘制成图,并题:区希范五脏图。这幅血腥扑鼻的五脏图成为世界上第一张人体五脏图。之后,杜杞将区希范的躯体剁成肉酱,送往各地山寨示众。

而这次战斗共斩获的1494个首级,也被分送广西各地示众,以儆效尤。示众之后,宋廷决定在桂林北郊筑京观,以“应古谊”“章大戮”,命权节度推官孔延之写了一篇《瘗宜贼首级记》,刻于桂林镇南峰(今称铁封山)。

区希范的故事至此结束,但影响十分深远。它触动了宋廷对南方少数民族精英的录用政策。从此饱受歧视的南方少数民族精英在进入仕途时,不再被另眼相待,极大地加快了百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促进作用。

但这个代价是数千人的生命和鲜血!

而今,原始森林里的血雨腥风早已化成历史烟云,消散殆尽;大山中的千树万树,还在一如既往地生长;而见证过历史的九道关隘却经受不住历史的沧桑,大多都已经严重毁坏,中间七道城关更是全部坍塌,有的已经了无踪迹,有的仅剩残垣断壁。

这些破败的景象分明在告诉人们,它们的作用已经化为乌有!

当然,还有两座城关的遗址可供人们驻足参观。一座是下坪峒关。

下坪峒关保存完好。城墙全由岩古垒成,墙上还开有洞眼。从这些洞眼望去,关外动静一览无余。城关不大,但据坳而筑,足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另一座就是著名的黎明关,处于历史上的黔桂交界处。

据说,两拨人第一天傍晚同时从广西的思恩县城和贵州的荔波县城沿古道相向而行,经过一夜的行程,次日正好在这个关隘相逢,而此时天刚放亮,所以叫黎明关。

民国《思恩县志》载:黎明关为桂黔之要道,过此即为黔省地界也。曩时地方扰乱,荔波县均派团练扼守此关。

当然,兵匪之乱毕竟不是古道的常态。平时,在这里络绎不绝的都是东往西来的客商和各色人等,他们通常会把这些城关当成旅途中的一个歇脚之地。不同地方来的人,在这里相逢一笑,便坐在城关边的石头上,饥餐渴饮,分享着各自的道听途说。消除了旅途的劳累之后,又为自己的营生各奔前程。

一直到近代,黔南一带的学子,都是从这条路走出去的。他们告别黎明关,就等于告别家乡。亲朋好友的送别,也往往到此止步。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邓恩铭就是从这里出发,走上革命道路的。

1917年8月的一个黎明,十六岁的邓恩铭站在黎明关前,心潮澎湃,惜别乡关。送别的同学问他,何时回来?他口占一绝作答:

君问归期未有期,

回首乡关甚依依。

春雷一声震大地,

捷报频传是归期。

没有阳关西去的悲凉感慨,没有更尽一杯的含泪痛饮。有的是追求真理的坚忍不拔,有的是心怀天下的慷慨豪迈!

这个满怀坚定信念的青年学生,就这样告别乡关,挥手从兹去……

四年之后,他登上了那艘停泊在南湖水面上的红船,成为中共一大的代表。

1931年4月5日,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因叛徒的出卖,血洒齐鲁大地,为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英勇就义前,他挥笔写下了《诀别》诗:

卅一年华转瞬间,

壮志未酬奈何天。

不惜惟我身先死,

后继频频慰九泉。

邓恩铭一定还会记得,他身后的乡关,还在等着他的归来!

他虽然没有归来,但他把无上的荣光留给了他的父老乡亲,同时也留给了这条千年古道。

在邓恩铭牺牲的前一年,他的后继者们就已经来到黎明关的板寨。

邓小平和李明瑞、韦拔群等发动百色起义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撤离百色和河池根据地,向黔桂边转移。1930年4月上旬,红七军第一第二纵队在总指挥李明瑞和张云逸的带领下,经过艰苦跋涉由河池进入思恩县,在思恩县城郊与国民党桂系杨腾辉师发生遭遇战。红军为了保存实力,主动撤出战斗,分两路向贵州的荔波撤退。李明瑞率第一纵队1500多人经环江的驯乐进入荔波。

张云逸率第二纵队1500多人从社村进入古道,胜利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穿过茫茫林海来到黎明关,于4月16日在黎明关背面的板寨驻扎,收编当地的武装力量,扩大红军队伍。之后,李明瑞也率部冲破重重阻力到达板寨,与第二纵队会合,史称“板寨会师”。会师之后,红七军的前委在这里召开了决定红七军生死存亡的“板寨会议”。

红七军的板寨会师,给古道留下了一道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

抗日战争末期,这条古道的战略地位也被日本侵略者侦知。

1944年秋天,湘桂会战结束,日军攻占桂林、柳州之后,决定分兵三路,由桂入黔,会师都匀,攻取贵阳,直指重庆。一路从南丹攻打独山。两路则从思恩县进入荔波。其中一路正是从古道进军的。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日军的这个计划与当年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灭蜀的部署何其相似。这个计划一旦成功,中国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此时,千年古道与万里神州的命运紧密相连,荣辱与共。

从古道进军的是日军11军第三师团的34联队、68联队、工兵联队以及师团司令部。1944年11月21日,这股日军从思恩县城出发,一路受到中国军民的强烈抵抗。中国军民先后在环江的洛阳、古宾、都川、社村等地依托山坳,进行阻击。日军直到四天之后的25日才推进到黎明关前。著名的黎明关之战就此打响。

由于进军不利,日军第三师团师团长山本三男中将把司令部移到社村,指挥作战。扼守黎明关的中国军队是97军199师周国仲团。率先发起攻击的日军是34联队。双方的力量对比是:日军2000人,周团1800人。从25日开始,双方在此连续激战三个昼夜。中国守军打退了日寇的无数次强攻。日军攻击受阻,急调68联队和工兵第3联队投入战斗。中国守军抵敌不住,关隘一度失守。中国军队第二十军派出增援部队,与周团奋力反攻,黎明关又失而复得。日军增加火炮攻击,但巍巍雄关依然坚如磐石。最后,日军找到另一条小路,派兵包抄,前后夹击黎明关。中国守军这才不得不弃守黎明关。

这是一个参战的日兵在日记里对黎明关的描述:黎明关是这一带最高的高地和分水岭,有如尼泊尔的加德满都附近那样,用石头砌起2米厚的关门,上有好像瞭望楼的建筑物和珠红的栏杆。

日军第三师团发给日军陆军总部的电文则记述了黎明的过程:“第二联队的主力,进到社村附近,开始进攻据守北面隘路的重庆军,该地附近是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战况不易进展。而且重庆军抵抗异常顽强,据报告,进路两侧为连绵不断的石山,路外无法行动。因此,不能迂回包围和自由运用兵力,只能设法从正面突破,战况进展极为困难……”

日军虽然占领了黎明关,但他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死200多人,伤者不计其数,第5中队能行动的官兵只有14名。

中国军队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黎明关内外的石头上,鲜血尽染!

黎明关虽然失守,但中国军民的抵抗却更为顽强。他们在通往荔波的古道上坚壁清野,继续与侵略者作殊死血战。

黎明关下的峒唐街上,堆满了日军的尸体。日军拆下农舍板壁,取下木料火化尸体,一共焚毁民房十六家。

日军疯狂进攻,他们4月1日继续沿古道向荔波县城推进,然而,四十公里的路程,他们整整打了9天,才打到荔波县城。

古道以及古道上的中国军民,让日本侵略者吃尽了苦头。

日军虽然占领了荔波县城,但他们也已经是强弓之末,再也无法前进一步。他们只得又沿着古道狼狈撤退。日军在撤退途中,仍然受到中国军民的不断袭击,令他们在古道上举步维艰。

我们看看日本防卫厅资料对他们撤退的描述:“当地居民的游击战也更加活跃,又因在山谷中前进,不时受到来自两侧高地的阻击。因此前进缓慢,特别对后卫大队的妨害尤甚。在用门板运送伤员以及夜间运送战死者时,又遭到游击队的袭击……骨灰盒最初是木箱,随后改为饼干袋,再后为空烟盒,最后只得将骨灰装入空的火柴盒了……

第三师团是日军17个甲级师团之一,曾在中国大地上横冲直撞不可一世,最终却在古道上被中国军民奋力抗击,战斗力几乎全部丧失。

夜郎古道成为这个甲级师团的穷途末路。日军奔袭重庆的狂想也被彻底粉碎。

如今的黎明关,已经大面积坍塌。但它仍然在向我们讲述着当年这些发生在古道上永远震撼人心的故事。尽管古道没落已经多年,但古道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

两千多年前,我们先辈选取这条线路作为大西南通道的智慧,还在大放光芒!

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他《建国方略》的蓝图上画了一条线段。他把这条线段命名为:广州成都线。

他在《建国方略》第三部《建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里,对这条线路进行了描述:此线长约一千二百英里。自丙线渡北江之三水铁路桥之西端起,循西江之左岸,以入于肇庆峡,至肇庆城……至柳州及庆远。于是进至思恩,过桂、黔边界,入贵州,至独山及都匀。自都匀起,此路再折偏西走,至贵州省城之贵阳……以至成都……

这条线段,与牂牁古道高度重叠,完全就是牂牁古道的铁路版!

由于历史原因,中山先生没能实现这个规划。但在一百年后的2017年,中国政府宣布“贵南高铁”开工,将到2022年全线通车。

贵南高铁正是沿当年的黔桂古道,穿山越野,横贯黔桂,奔向大西南的出海口,使得这条两千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内陆通道得以全新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体现了中华民族永远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意识和决心。

新闻推荐

自治区检察院 到环江调研民行工作

环江讯近日,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民行处领导带领广西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16位代表,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就...

环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