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毛南文化五十载 记民间文化研究者蒋志雨
本报记者韦鹏雁
日前,记者在河池市中医院的病房里,完成了对蒋志雨的采访。虽然身体不适,但他依然在研读一本名为《河池歌谣》的书,里面收录有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整理的毛南族民间长诗《枫蛾歌》。
《枫蛾歌》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流传很广,但当地人没意识到,这是毛南文化的重要作品。蒋志雨用第三者的眼光,敏锐发现它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研究和传承毛南族文化,81岁的蒋志雨干了50多年。蒋志雨是来宾人,汉族,1960年柳州师专毕业后,接受组织安排来到环江工作。条件很艰苦,蒋志雨却决心扎根下来,神奇的毛南族文化更是深深吸引了他。从学校教师到县文化馆干部,再到县领导,直至退休,他都没有停歇。
在参加自治区文化厅组织的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工作中,蒋志雨和同事深入山村开展田野调查,收集了毛南民歌46万句,故事400多个,并编辑了《毛南族民间故事集》《毛南族民歌》。
退休后,蒋志雨对毛南族文化更加痴迷,研究更加深入透彻,并提出编写出版《毛南族志》。2016年,《毛南族志》获广西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县文化馆副馆长覃自昆说:“蒋老完全与毛南族融在了一起,对毛南文化研究很深、很透。”
蒋志雨学会毛南语言,熟知毛南风情,成为权威专家。2003年,云南大学出版社推出《20世纪中国民族家庭实录》丛书,以实录一个家庭生活的形式,向读者提供一个管窥民族内心的窗口。在选择各民族的执笔人时,出版社要求很高:要有记者的敏锐、学者的功底、作家的手笔。几经考虑,毛南族的执笔人选定了蒋志雨。
蒋志雨不负众望。他选取了一个毛南族家庭的百年变迁,以《走出大山看世界》为题,写出了毛南族的发展史,表达了一个民族只有走出去才能有发展的思想。蒋志雨说:“通过我写的这个家庭,读者能感受到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几十年来,蒋志雨编写和参与整理的作品,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民歌文艺作品三等奖、自治区优秀民间文学研究成果奖、自治区首届振兴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自治区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退休后,他担任了20年的县关工委领导,力推民族文化进校园。
新闻推荐
环江讯近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长办、水利局、交通局联合大安乡人民政府在大安乡下板六电站大环江河段,及时制止了一起无证...
环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