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江石漠化治理拓宽致富路 3年来,项目区群众仅种草养牛一项,每户年增收6000至1.5万元
环江讯
“现在跟以前可大不一样。以前,抬头一看,山上多是光不溜秋的石头。现在呢,山上山下,草木茂盛,一片绿色。”言及本村生态环境的前后变化,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古周村党支书谭凤章难掩喜悦之情。近几年来,因生态环境日益好转,古周村村民得以大力实施林下种草,不断壮大菜牛养殖,每人每年增收少则2000元左右,多则4000元以上。
古周村的变化,源自环江扎扎实实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该县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获得项目后,通过调研,该县选择石漠化严重且集中连片的下南乡古周、才下、东眉,水源镇三才、含温及思恩镇人和等6个小流域作为治理试点。3年来,该县积极探索研究,科学开展工作,先后完成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人工种草8952公顷;实施坡改梯8公顷,修建田间道路、引水渠、排涝沟、拦山沟、排灌沟渠3.02万米;完成河堤整治850米,建提水站、蓄水池12座;举办科学种养技术等培训班12期,培训315人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县实行资金管理审核报账式,以工程检查验收结果作为支付工程资金的依据。对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布局集中的水利水保工程严格执行招标制。聘请专业监理人员对所有工程进行监督管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办公室的技术人员也定期到施工现场监督检查,确保所有工程均质量合格,真正具备综合治理效能。
在综合治理过程中,该县创新思维,实施多种模式。在人和、三才、含温小流域采用“山上封+山间草+村边树+村上牛”模式,山上封山管护,山脚补植造林,山间林下种植牧草,村边植树造林,村上圈养菜牛,既封育了植被,又发展了养殖业。在东眉小流域采用“绿苍山+沼桑田+陌交通”模式,在保护好山上植被的同时,大力发展沼气建设,将沼粪用作桑肥,加快了桑树生长,增加了桑蚕收入;修缮田间道路,使农耕机械得以应用,大大提高了农耕效率。在其他流域则采用“林—草”模式,动员群众在林下种植牧草,大力发展林草套种,在有效恢复林草植被的同时,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无地种草养牛的问题。
通过科学治理,该县项目区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日益凸现。项目区森林植被不断恢复,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水源涵养能力增强,保护了耕地资源,减轻了洪涝灾害,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保土保肥能力。据统计,项目区新增林地面积64.2公顷,新增封山育林面积8762.2公顷,年增加水源涵养量41万立方米,年减少水土流失16.6万吨,有效保护耕地面积约800公顷。而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项目区不仅直接获得中央、自治区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投资,而且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和培育绿色产业,推动了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仅种草养牛一项,3年来,项目区群众通过发展这一产业,实现产值1500万元,利润收入超600万元,每户年增收6000元至1.5万元不等。
(特约记者
韦继辉)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韦剑平)
2月22日上午,广西产业化扶贫环江万亩优质红心香柚项目,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三乐村肯福移民场启动。自治区人大常...
环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