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福扶贫模式”大放异彩 环江生态重建农民增收提速
环江讯
通过与中国科学院联办国家级生态试验站,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着力抓好大石山区喀斯特地貌生态扶贫建设,全力打造“生态建设强县”,农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速,被权威人士称为“肯福扶贫模式”。
环江地处喀斯特地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石山区年人均口粮仅为110-150公斤。从1996年开始,该县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建立科技项目合作伙伴关系,在大才乡木莲屯建立了国家级生态试验站,开始联合进行“异地科技扶贫开发”,致力改变喀斯特大石山区特困面貌。1996年9月,地处偏远大石山区的80户400多名毛南、苗、瑶、壮等民族特困农民,迁移到县城北侧3公里的丘陵地带,建立了肯福异地科技扶贫示范区。示范区采用“科研单位+公司+基地+农户”的股份制经营体制和运转模式,中科院负责对示范区水果、甘蔗、畜禽、蔬菜等四大支柱产业进行科技开发,科环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示范区基本建设及经营、开发管理,从土地开垦到种苗供应、技术培训、农产品销售等,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1997年,示范区人均收入达到1220元,实现了一年解决温饱的目标。1998年底,示范区3000多亩土地全部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形成了以水果、甘蔗、蔬菜等为主的产业体系。2008年,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918元,超过全县平均水平;区域内植被覆盖率达到70%,土壤侵蚀模数下降27%,森林覆盖率提高17%,水土流失减少25%,水分利用率提高30—45%。
2001年,环江县又联合中科院生态试验站,在移民迁出区建立石漠化治理和石山生态重建试验区。通过采取坡地退耕、引进优良作物品种、种植饲料林与绿色果园、发展畜牧业、修建水柜以及技术培训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了退耕坡地保水固土重建模式、洼地避涝抗旱种植模式、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以及禽畜圈养技术体系,实现了生态重建与农民脱贫致富的双重目标。截至目前,全县已治理石漠化面积15.6平方千米,完成封山育林面积745.3公顷,人工造林56.4公顷,人工种草35.3公顷。与2000年相比,生态重建和生态扶贫示范区核心区植被覆盖率提高了24.3%,达到87%,林木生长量提高了12%,土壤侵蚀指数下降29.5%,森林覆盖率提高13%,水土流失减少30%,水分利用率提高了20%-3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6.4%,达1825元。
如今的环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坡顶戴帽,山腰果树竹林遍绕,山冲池田鱼跃稻香飘。“肯福科技扶贫”模式正在环江大放异彩。
(覃
裨
覃丽鲜)
新闻推荐
环江讯
近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实践科学发展观暨文艺三下乡演出”在该县水源镇含香村广南屯演出,从全镇四面八方涌来的父老乡亲,把舞台围得里三层外...
环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