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治出平安和谐新天地 凤山县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纪实 罗开革

河池日报 2019-11-06 14:40 大字

一家有难,邻里相助;村里的事,村民们自行商量解决;群众有纠纷或诉求,依法解决。在新时期平安建设征程中,凤山县创新思路,推行德治、自治、法治“三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取得可喜成效。今年第3季度,该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排在全区第7位、河池市第1位。

德治为先,“和谐花”处处香

板叶村洪莫屯村民龙永艳等几户人家要开一条2.5米宽的水泥路到家门口,需要占用邻居龙超由的一块地。起初,龙超由反对,水泥路无法建设。村党支书龙超金叫上龙超由、龙永艳等几户村民开会。大家本着共建美好家园的意愿,最终龙超由自愿无偿让出那块地,让邻居修通水泥路。

为了让村民们的思想和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砦牙乡党委、政府在板叶村搭建村级公共文化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使村民们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同时,制定一系列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

据了解,2004年以来,板叶村连续15年无刑事、治安案件发生,是当地有名的“德治”示范村。目前,凤山县每个乡镇都有一个以上“德治”示范村,“德治”蔚然成风,和谐之花处处飘香。

自治为基,村民当家作主

为激活村民自治活力,该县砦牙乡板隆村民委建立村民自治理事会,村里的决策、管理、监督和执行等日常事务,村民们都参与。

为发挥村民自治的最大效能,解决农村治理中的难题,板隆村召开村民大会,制定包括禁赌、禁毒、防盗、防骗、保护生态、参与清洁卫生等20余条村规民约,引导和规范村民的行为,形成“人人共治共享家园”的良好氛围。

2016年实施“自治”以来,板隆村没有刑事、治安案件发生,矛盾纠纷由村里“自治”内部化解,实现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

“自治模式让村民真正的当家做主,村民们尝到了甜头,非常乐意参与。”自治区人大代表、板隆村民委主任罗毅介绍说,该县每个乡镇都有“自治”示范村,逐步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

法治为本,“平安花”遍地开

平乐瑶族乡海亭村海下屯村民韦竞升自家一块茶果地与邻居韦克权的茶果地因界线存在争议而走进海亭村村级网格调解室,寻求法律援助。县公安局派驻海亭村第一书记韦成、村民委主任黄锦温立即深入村屯了解情况,重新确定两家的茶果地界线,两家的合法权益都得到了保障,双方十分满意村民委的调解。

海亭村是凤山县的一个“法治”示范村,村级网格调解室是村里依法治理村级事务的一个平台,这种调解室在凤山县共有98个。该县紧扣纠纷预防、苗头发现、责任落实、层级化解各个环节,大力推进人民调解进网格,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投诉,依法解决群众内部矛盾。今年1月至9月,该县各级网格调解室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87件143人次,办结81件,调解成功率达93%。

在行政村,凤山县开展法治宣传进村屯、法治团队进网格、法治服务进家庭“法治三进”活动,全面推行“家门口的信访”,畅通百姓诉求渠道,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法治”治理体系取得良好成效,今年1月至10月,全县共立刑事案件220起,受理治安案件134起,是河池市发案数最少的县份,“双无村”(无刑事、无治安案件)占总数的51%,连续5年无“两抢”案件发生,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始终排在全区前列。

“德治、自治、法治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凤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华勇兵说,凤山县积极探索建立党政领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三治”社会治理体系,走出一条平安建设之路。

新闻推荐

近年来,凤山县在调解社会矛盾工作中,将工作成效评判权交给群众,两年共成功调处各类纠纷458起,调处成功率达99% 巧打“调解牌” 化解百家怨本报记者 龙招江 通

近年来,凤山县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中,积极发挥法律宣传员、矛盾调解员的作用,让民意成为司法服务的主轴,将工作成效评判...

凤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