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支书”的大愿望——访凤山县袍里乡廷社村党支部书记陈忠团 □ 本报记者 张锐锐
开栏语:引人瞩目的市第三次党代会已经召开,来自各条战线的党员代表集聚一堂,认真履行职责,正确行使权力,为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出谋献策,凝聚力量。为及时宣传贯彻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本报即日起推出“党代表风采”专栏,集中展示部分与会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介绍他们参加盛会的感受,形成齐心协力、团结奋进的浓厚氛围,在建设幸福河池的征程上创造新业绩。
由于身材矮小、且有残疾,不管走到哪里,陈忠团总显得非常“抢眼”,但在了解他的乡亲们的眼里,他的形象总是那么“高大”。作为基层组织最小级别的支部书记,大家亲切地叫他“陈支书”。
陈忠团是凤山县袍里乡廷社村党支部书记,家中4人有3个是残疾人。长期以来,他不仅用三级残疾之躯撑起了“残缺”家庭,还带领1000多名乡亲共奔致富路,成了身残志坚的新时期党员的典型。
陈忠团的妻子智残三级,只能做简单农活,但他不离不弃,搀扶她走过了20多个春秋。1998年初,陈忠团买来旧油桶铁皮搭建了一个棚子,投入400多元作周转资金,用马驮运货物,开始在村里经营一个小卖部。由于他诚实守信,经营有方,生意越做越大,2007年,他建起了两层小楼。
长期以来,他每个月徒步行走9公里山路,到乡里集市进货,还要照顾好大病在床的父亲。
廷社村位置偏,耕地少,石山多。2002年担任村支书后,陈忠团利用西部大开发桂西项目政策,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搞特色种养;他还充分利用矿产资源优势,走出山门招商引资,进驻的泰鑫铁矿场让村里15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当上了工人;他还发动剩余劳力搞劳务输出,外出打工人数500多人,每年外出劳务收入300多万元。
10多年来,陈忠团用惊人的毅力支撑着大小两个“家”,村民们说,虽然身有残疾,但是他“腰杆”挺得直,肩膀比谁都硬!
今年7月份,陈忠团以194票高票当选市党代会代表,是凤山县唯一一名来自农村最基层的党代表。
陈忠团坦言,这是他入党11年来“最崇高”的荣誉,也是党组织对自己多年付出的肯定。临行前,望着乡亲们一双双期待的眼神,握着一对对粗糙的双手,他深知自己参会的意义,以及随后5年自己肩上的责任。
8月29日早上,平生第一次走进庄严的市党代会会场,陈忠团激动不已。待心情平复后,他又像“学生”般边听边做笔记,生怕漏记了大会点滴指导思想、精神。
大会报告指出,过去5年是河池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战胜重大困难、取得重大成果的5年。对此,陈忠团感慨地说,廷社村地处偏僻,通路、通水是农民的一大心愿。“十一五”以来,
廷社村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果明显,出行、饮水难不再成为农民“心病”,这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给群众带来实惠的结果!
党代会提出的发展规划,也为陈忠团如何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指明了方向。“重要的是如何找准适合农民增收的项目和路子,增加农民收入。”陈忠团说,“作为村支部书记,引导农民增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做不到,就是失职!”
结合廷社村的实际,陈忠团认为,“要致富先修路”。目前廷社村尚有4个20户以上的自然屯未通路,回去后,他一定利用大会的指导精神,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争取修路资金、项目,圆了这些村屯的通路愿望。
陈忠团说,传统的种、养模式难有出路,唯有调整产业结构才有奔头。今年7月,陈忠团“组团”带领150名村民到该县乔音乡同乐村,参观核桃种养基地,将借鉴经验开辟属于自己的核桃种养基地。
“目前我们正争取邀请涉农部门到实地调研,看土质是否适应。一旦顺利,我们就搞。”陈忠团斩钉截铁地表示,参会后,自己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回去一定因地制宜,利用本地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实现生活更上一层楼!
新闻推荐
凤山讯
近来,凤山县四家班子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纷纷深入基层、企业、学校,问民所需,问计于民,并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该县...
凤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