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绿了山水 乐了百姓 凤山生态建设抓出“世界品牌”

河池日报 2010-12-07 10:13 大字

 

本报讯

 

家住凤山县袍里乡坡心村村民黄放谋至今都还没想明白,今年10月4日早晨起床后,处在村口的三门海旅游景区一夜间披上了世界品牌的外衣。

凤山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石山面积高达70%。“地无三尺平,出门石碰头”、“三天无雨地冒烟,一场大雨地便涝”是该县的真实写照。近百年来,由于该县山多地少,地表水奇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为了生存,大量放牧,毁林开荒,使得石山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石漠化日益加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上世纪80年代后,该县开始致力于生态保护建设,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通过大面积造林、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石漠化治理、兴建沼气池等生态工程建设,全县生态环境逐年向好。

退耕还林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该县实施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该县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74.2%上升到2010年的80%

 

,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的增加,使得森林蓄水功能显著增强,降雨量和空气湿度明显增加,森林保土功能明显增强,水土流失得到一定的控制,自然灾害逐步下降,生物多样性也不断增加,一些多年未见的动物重新出现。同时,该县2009年被确定为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5个扩大试点县之一后,全县上下克服困难,通过实施“林改攻坚年”、“林改质量年”和“配套改革启动年”活动,使林改工作顺利进行。截至目前,全县林改勘界任务已全面完成,累计核发林权证面积167.8万亩,林下养鸡38.6万羽,发展林下圈养山羊3万只,林下种植近3万亩,林下经济稳步发展。

石漠化治理是该县实施生态工程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核效应”就是该县在探索石漠化治理中成功走出的一条既能治理石漠化、促进生态建设,又能使山区农民增收的双赢之路。由于核桃树庞大的地下根系和巨大的地上树冠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对山区减轻旱灾、洪灾,减少泥石流发生,避免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县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0多万亩,惠及全县9个乡镇中的一万多农户。

“家有青山不烧柴,只因科技进山来。猪粪牛粪造沼气,老奶不烦炖牛排”。该县通过沼气工程来促进全县生态建设。截至目前,该县沼气池总量已达3万多个,入户率达70%以上,并落实建设了42个农村沼气服务站,逐步形成建、管、用、修一条龙服务。该县林业局一位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全县沼气池每年可解放劳动力54.4万工日,减少砍伐薪炭林约5万亩,产生经济效益超过5000万元。

此外,该县还加强工业的节能减排,以及开展江河、湖库、大气污染等综合治理。经过这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凤山生态建设终于得到世界认可,2010年10月3日晚,从希腊莱斯沃斯岛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来自全世界9个国家的11处地质公园入选“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广西乐业-凤山地质公园名列其中,成为广西第一个进入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品牌的景区。

如今,走在凤山的乡间小路,随处可见山峰间绿树成荫,可听百鸟鸣唱。这里的人们正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世界宾朋的到来,这里的人们正以坚定的步伐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迈进。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县生产总值(GDP)完成9.27亿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72元,增长9.1%。

 

(记者

 

罗昌亮

 

通讯员

 

周恩革)

新闻推荐

蓝天立在凤山东兰调研时强调 发挥优势提高农民致富本领

本报讯

 

12月9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蓝天立深入凤山县和东兰县调研,谋划河池市“十二五”时期的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共商“三农”...

凤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