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旱区里的青春倩影

广西日报 2010-04-25 22:52 大字

本报记者 蒋予昕 本报通讯员 叶 盛 吴 芳

进入4月份以来,虽然广西各地普降大雨,但对一些偏远大石山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为此,团广西区委投入600多万元,在全区30个大石山区县的300所学校布点建设300多个“共青水池”。为确保这些“共青水池”在五四青年节前全部开工,许多基层团干部又投入到新一轮抗旱救灾工作中。

“关键时候谁还能坐得住?”

团东兰县委书记韦秋萍,还有一个月就要当妈妈了。整整8个多月的抗旱过程,她拖着身孕,全身心投入其中。

组织马帮送水队、背篓送水队、摩托车送水队、车友送水队,给偏远山区送水;收集、更新缺水群众的信息,接收和分配社会捐助物资……韦秋萍一刻也没闲过。同事梁艳说,韦秋萍做起事来,一点也不像个待产的孕妇。

4月份,韦秋萍组织全县共青团员、青年志愿者,助旱灾群众开展春耕。在东兰镇那享村的助春耕启动仪式上,许多村民以为活动只是热闹地开了个头,往下就没有结果了。但东兰县的共青团员、青年志愿者们坚持不懈,让那享村的68亩旱地都种上了庄稼。青年突击队员们在田里抽水、犁田,韦秋萍就在田埂上指导助威。

一个个救助电话,连续不断打到团县委,韦秋萍每天应接不暇。对此,丈夫略有怨言,领导也劝她为后代着想该休息了。韦秋萍还是那股犟劲:“抗旱的关键时候,谁还能坐得住?”

关键时刻出现在最偏远山区

团巴马县委干部陈都,每天都率队下乡送水,晚上则回办公室处理日常工作,每天只睡5个多小时,晚餐都在办公室吃快餐。每隔三五天,他就要率摩托车送水队到四周乡屯送水。

蓝摩屯坐落在一座与地面成45度角的石山顶上,距水源所在地三四公里。从水源弄峰屯到蓝摩屯山脚,全靠步行;从蓝摩屯山脚到山顶,全靠爬行,手脚并用,用竹篓背水。陈都对这种“急行军”已习以为常。

有一天,烈日炎炎,气温达30多摄氏度,陈都送水返程到半山腰,开始手脚发软,浑身冒汗,终于累倒了,同去送水的部队官兵送他去了医院。但是,陈都在医院吊了两天针,想到旱区的老百姓,怎么也住不安,不经医生同意他又悄悄回到了送水队。“团干就应该出现在最偏远、最困难的山区,出现在群众最需要我们的时刻。”谈起这些,陈都淡淡地说。

老天降甘霖抗旱仍不停

团钦州市委书记申荣洲,通过媒体看到对口帮扶的河池市旱情告急,他坐不住了——马上与对口帮扶的河池市联系,在钦州开展“一元送水·爱心甘霖”活动,并联系筹措物资,号召全市各级团组织向旱区捐水、捐物资。3月31日,价值3万多元的三大卡车饮用水,辗转数百公里,直达凤山县陇弄村的村头。

近日,虽然老天降甘霖,但团巴马县委书记龙群旅仍然在为抗旱的事奔忙。有人对他说:“旱情已有缓解,老天帮了忙。”他却不认同这个观点。他说:“只是节奏不同了。前段时间我们忙着送水、送物资,帮助群众闹春耕。现在,我们按照上级的部署,建设‘共青水池\’,就是要使旱区缺水问题得到长远解决。” 

截至4月19日,全区各级团组织共筹集抗旱救灾资金、物资折合3448万元,其中善款1098万元、饮用水8946吨、爱心农资价值459.55万元;建立送水突击队4067支、抗旱保春耕突击队3209支。面对每天都在不断更新、攀升的数字,团广西区委书记李泽欣慰地说:“这是一张广西各级共青团干部投入抗旱救灾的‘晴雨表\’。”

新闻推荐

特殊的礼物 美丽的约定 ——彭清华给河池中学生回信勉励青少年当好“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

本报记者黎攀欧乾恒“没想到彭伯伯这么快就给我回了信。我们一定不辜负他的期望,更多地参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新学期伊始,河池市中学生黄宇霈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开学...

凤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凤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