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校长爸爸”足迹 瑶山善行联合会5年资助600多名都安学子 黄润生

河池日报 2021-11-03 09:02 大字

自从担任都安瑶族自治县瑶山善行联合会的执行秘书长后,连续几周在大山里为山区孩子上学的事情忙得顾不上回家,这对黄菲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心里就是放不下这些山里的孩子”成了她最常说的一句话。

黄菲本职工作是北京市中闻(南宁)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是执业律师,收入高,工作也体面。她之所以屡屡放下本就繁忙的工作往大山里跑,皆缘于“校长爸爸”莫振高精神的感召。

“莫校长是我的恩师,但是直到他去世,我才知道他为山区的孩子做了那么多的事情,这让我感到很愧疚,我也是在莫校长的帮助下才走出大山的学生,但却没能帮恩师分担一些压力,所以特别想做一些事去完成他的遗愿。”谈到为什么要从大城市回来做助学公益活动的初心时,黄菲说。

有这样想法的不止黄菲一个,2015年3月21日,莫校长刚去世不久,一群远在北京的都高校友聚在一起开筹备会,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传承和弘扬莫校长的精神,帮助都安山区贫困家庭的孩子们长大成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5月6日,瑶山善行联合会注册成功,善行会以践行“上善若水,行于当下”的理念为宗旨,进而实现弘扬莫振高校长“育人不倦、情系桃李、兴资助学”善行善举的目的。

黄菲作为唯一一个从北京回到都安的发起人,执行秘书长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她身上。“每当看到山里艰难求学的孩子,就会想起莫校长的心愿,就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改变自己的家庭。”黄菲说。

在黄菲的主持下,瑶山善行联合会把教育资助作为公益行动的愿景和使命,重点推出了“苦楝花1+1”公益助学项目。凡是家庭困难的学生,都可以成为资助对象,项目以一个资助人对一个困难学生的“1+1”资助方式运行,通过按月发放补贴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生活学习质量,其中小学生每人每月100元,初中生每人每月300元,高中生每人每月500元,每年资助10个月。

家住下坳镇高王村的莫依叶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也重新组建了家庭。她从初中开始,就利用假期勤工俭学。这样咬牙坚持到了高二后,繁重的课业负担已让她无法兼顾打工,成绩直线下降。

2020年7月,黄菲在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安排瑶山善行会的志愿者对莫依叶进行家访,详细了解真实情况。在志愿者核实确认后,莫依叶就获得了当月的资助款,而在善行会的帮助下,莫依叶顺利参加今年的高考,并成功考入了广西大学。

在即将踏入大学校门之际,莫依叶满怀感激地说:“我希望我以后能成为莫校长和黄菲姐一样的人,人生有限,但是能在短暂的人生里用自己微弱的光照亮别人前行的路,就不会愧对自己的人生了。”

莫依叶只是得到苦楝花“1+1”助学项目帮助学子的其中之一。截至今年8月,都安共有600余名困难学子获得资助,累积签约资助金额为747万元,受资助学生遍布都安的19个乡镇。

2020年,都安实现全面脱贫,困扰大瑶山千百载的贫困问题一去不复返,苦楝花“1+1”助学项目最初聚焦因贫困失学的情况也基本不会再发生,项目面临着方向转变的问题。在谈到项目未来的发展时,黄菲说:“助学并不止于提供资金,很多山里的孩子不知学习的意义,不理解知识能带来的改变,这些问题限制着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局限他们的目标,影响这些孩子的一生。”

黄菲表示,瑶山善行联合会正在探索深度助学的模式,通过素质拓展和交流的形式开展暑期夏令营志愿服务活动和深度助学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受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开拓视野,形成阳光心态,识别人生各阶段的需求和任务,坚定求学信念,真正让瑶寨儿女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新闻推荐

都安创新“党建引领、以工入股、服务到户、共同受益”发展经营模式 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发展“加速器”

都安讯“村党支部以盛兴合作社为载体,积极探索养牛致富新路子,创新发展经营模式,预计今年合作社成员户均收益1万元。”近日,...

都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安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