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都安把千山万弄发展成“甜蜜”扶贫事业的好战场 在千山万弄间孵化致富先“蜂”本报记者 田敏 张锐锐 通讯员 周雯 潘立平

河池日报 2020-06-12 22:26 大字

“每天早晚去附近蜂场各看护1次即可,养蜂活轻自由,每年轻松收入近万元。”自去年10月受村委委托代养30箱蜜蜂后,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镇池花村加后屯贫困户蒙冬梅很憧憬养蜂酿蜜带来的“甜蜜”生活。

池花村以花为名,各种山花争奇斗艳,各类蜜源丰富多样。池花民间虽素有“打野蜜蜂”的传统,但因为传统技术有限,产量、规模一直不高。

2016年,池花村已经率先脱贫摘帽,但因病返贫等现象仍有发生,影响脱贫成果。俗话说“靠山吃山”,池花村为何不能“靠花吃花”,拓展脱贫致富路子?

去年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以及后援单位自治区统计局的指引下,池花村致力将养蜂传统打造成村集体生态养蜂产业,先后邀请中国蜂业协会、广西养蜂指导站的专家到村里调研,请都安各乡镇的养蜂爱好者到村里座谈,对养殖项目的规模、利益联结机制、项目建设技术、项目建设进度安排等进行集中商讨,充分论证了产业发展的方向。

说干就干。去年9月以来,池花村驻村第一书记姚秀宽和村委班子,发动群众在蜂场周边的荒地、荒坡大面积种植益母草、油菜花等瑶药蜜源花卉。多方筹措资金55万元,在池花村及周边村屯建设了10个标准化生态蜂场,每个蜂场定地养殖30箱中华蜜蜂。加上都安神瑶蜂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神瑶公司)示范基地的80箱中华蜜蜂,池花村以380箱的养蜂基数正式拉开村集体生态养蜂产业序幕。

池花村集体生态养蜂项目采取“党建+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由池花村以村集体名义投资购买蜂箱、蜜蜂,建设蜂场;神瑶公司负责技术支撑、培训和巡场指导;在蜂场所在村屯培训、指定贫困户作为蜂场管理人,负责日常管理看护,并按照4∶2∶4比例分成,即蜂场管理人获得40%蜂蜜、公司获得20%蜂蜜、合作社获得40%蜂蜜,可以自行销售或由公司按照最低保护价回购。目前,按池花村的发展规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到16万元,带动蜂场管理人每户增收8000元到1.6万元。

“养蜂产业,大有可为。”因为养蜂对水、土资源要求不高,十分适合缺水缺土严重的“石山王国”都安的发展,副市长、都安县委书记陈继勇多次为池花村创新发展“甜蜜”扶贫模式点赞鼓劲。

在千山万弄间孵化致富先“蜂”。去年以来,都安把蜂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和区域增收的特色产业之一来抓。截至目前,该县已经在大兴镇、保安乡、百旺镇、东庙乡、三只羊乡等地建设152个蜂场,养殖3700箱蜜蜂,并通过培育“蜂业工匠”,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让更多群众有能力发展养蜂产业,实现产业增收,酿出脱贫致富“蜜”。

“养蜂产业是一项大有潜力,可以推动精准脱贫、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神瑶公司总经理于树鹏介绍,该公司大力发展养蜂产业,计划用10年时间在十万大山养殖100万箱蜜蜂,让广大山区群众靠养蜂过上“甜蜜”日子,“都安的成功实践,让‘甜蜜事业’发展未来可期、大有可为”。

新闻推荐

5·23全民艺术普及日 书画工作者为群众输送艺术大餐

都安讯5月23日是广西第四个“全民艺术普及日”。都安瑶族自治县文化馆在相关平台展示美术作品9幅,书法作品44幅,通过线上作...

都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安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