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哥”苏建坤脱贫记

南国今报 2020-06-10 14:10 大字

6月8日,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镇兴村上苏屯,苏建坤正在喂牛。 广西画报记者冯革里 摄

今报记者韦鹏雁

50岁的苏建坤近几年牛运亨通,发了牛财。一家人不仅脱贫了,还成为村里的养牛大户,日子越过越红火。

6月8日下午,记者走进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镇兴村上苏屯苏建坤家的牛棚里,只见22头牛存放于栏,或低头吃料,或仰头叫唤。“今年已经卖了6头,得了8.5万元,纯利最少3万元。”苏建坤说,“按照现在的长势,下半年还能卖8头。”

苏建坤和妻子陆飞琴养育4个儿女,其中一个孩子身患疾病,他们还要赡养80多岁的父亲,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家发牛财,源于都安实施“贷牛还牛”产业扶贫。

都安是广西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地区,群众缺乏产业支撑和致富技术是根本原因。该县科学论证后,设计了“政府、企业、保险、农户”四位一体协同推进“贷牛还牛”扶贫产业,形成闭环产业链,送给群众一门致富技术。

2016年,地苏镇帮扶干部韦荣伟上门动员苏建坤一家养牛,他犹豫不决。“一头牛犊四五千元,难买啊。”苏建坤说,韦荣伟向他解读“贷牛还牛”政策:通过小额扶贫贷款资金扶持,每个贫困户每年可免费从企业“贷”一头牛犊,养大后“还”给企业时,扣除牛犊成本。

牛犊有了,苏建坤担心养不大。他说,乡亲们耙田犁地用的是黄牛,两三年才二三百公斤,难赚钱。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县里引进的龙头企业在镇兴村建成大都华牛场,牛场里的鲁西黄牛、西门塔尔、安格斯等品种公牛重达1250公斤。培育出的牛犊,农户饲养10~12个月,能长到500公斤左右。

苏建坤还怕卖不掉。按照产业设计,肉牛达到出栏标准后,企业按市场定价从贫困户手中回购。如果市场价格低于40元/公斤,则按保底价20元/公斤收购,差价由政府补贴。

苏建坤和妻子一算,一头牛保底能卖一万元左右,亏不了。2016年底,3头牛进栏,承载着一家人脱贫致富的希望。

此后,他们小心地伺候着这3头牛,天天割草喂料,一有生病迹象,急忙找来技术人员。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3头牛长大了,留一头做种牛,卖掉两头。陆飞琴激动不已:“卖了2.3万元,从来没有一次得过这么多钱。”

扩大牛棚、多种牧草、多养几头,他们铆足了劲,大干一场。2019年,一家人卖出7头牛,收入11万元,人均纯收入6380多元,比2015年多了3800多元。

苏建坤一家,只是都安众多发牛财的贫困群众之一。目前,该县“贷牛还牛”项目发放牛犊2.5万头,覆盖贫困户2.27万余户8.86万多人,带动全县肉牛发展到近15万头。

“一头牛”不仅让贫困户受益,还提升了都安的产业水平——

都安实施“贷牛还牛”的同时,推行“粮改饲”,构筑“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种养结合、又种又养”的良性循环。目前已建成牧草等饲料基地7.6万亩,每亩比传统玉米种植增收1600元以上。

该县扶持龙头企业投资3亿元,建设西南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和牛羊屠宰加工厂,将屠宰、加工、冷链三环节无缝衔接。特别是引进流水线对牛进行精加工,实现“一头牛变两头牛”的价值升级。

当前,都安正在推进“瑶山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建立河池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已有9家电商企业入驻,建成108个电商物流配送站。

新闻推荐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多举措全力保障 校园食品安全

都安讯为进一步保障校园食品安全,连日来,都安瑶族自治县通过“抓源头、查票据、看环境、督改进”的方式,全力做好学校开学期...

都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安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