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呼唤更多“新乡贤”□ 王月华

河池日报 2018-05-14 09:03 大字
 

据《河池日报》、“新河池”客户端5月11日报道,东兰县三弄瑶族乡三合村隆奋屯,覃绍明、覃绍权两兄弟从领导干部岗位退休以后,带领家族历时5年,自筹款项、自行设计、自行修建了中国首座村民感恩文化园,在238块碑石上镌刻出300多首爱国、爱党、爱家的感恩诗词,在当地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报道推出后,引起网友和舆论一片热议。“覃绍明、覃绍权堪称新时代的新乡贤。我们希望看到更多领导干部退休以后,不要把精力和意气过多消磨在侍花弄草、游山玩水间,而应向他们学习,用嘉言懿行垂范乡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涵育乡邻。”一位网友这样评论道。

一个感恩文化园,树立起一座“新乡贤文化”的丰碑。何谓“新乡贤”?据人民网2016年12月26日刊载的《人民日报治理之道:建构新时代的乡贤文化》指出,“新乡贤”大多数是离土离乡、已经城市化的人群回到乡村,回报故乡以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文章指出,新时代的“新乡贤”有三类,一是从乡村走出去、现已退休的党政干部和教师;二是回乡创业者;三是有公共意识的村民和志愿者。作为市政协原主席、市农业局原局长,覃绍明、覃绍权两兄弟从领导干部岗位上退休以后,选择了与一般退休者截然不同的“养老”方式。从2010年开始,他们带领家族子女亲戚,历经艰辛,在村屯里建起了中国首座感恩文化园。他们走遍一百多个村屯,收集当地壮瑶同胞口口相传、通俗易懂的感恩山歌和诗文,通过碑刻承载老百姓对党、对国和对家园的感恩之心,弘扬“爱国爱党”“知恩图报”的拳拳感激之情,乡邻们纷纷“点赞”,称之为善举、壮举和创举,覃氏家族成为人们眼里当之无愧的“新乡贤”。

在职为“官”,造福一方;退休为“民”,化育四邻。争当新时代的“新乡贤”,应当成为新时代党政干部必备的政治觉悟和使命担当。退休是每个领导干部都要面对的人生转折,现实中却不难发现,一些党政干部退休后,凭借在职时积累的人脉,或身兼数职,游走于政商圈子,热衷于给企业当顾问、搞兼职,以此赚取钱财;或追求个人享受,参加各类高档宴请,大兴奢靡之风,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殊不知,乡村振兴战略亟须懂乡情、有威望、有眼界的能人和“乡贤”参与其中,退休党政干部不应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流连于觥筹交错之间,浪费于迎来送往之时,或者困于自我的一方“小天地”无所作为,甚至干脆“退而不休”,挑战法律和纪律底线,最后落个“晚节不保”。乡村是一个可以让他们再次发光发热的大舞台,返乡回巢,运用他们的感召力和信服力,根植乡村,涵育教化,带动文明乡风,往往可以积聚起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为乡村建设发挥余热。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对发挥“新乡贤”治理模式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特别是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在这方面,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探索了一条 “弘扬乡贤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的好路子,可为镜鉴。当地党委、政府不仅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还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引导更多的乡贤关注故里、关心家乡,通过引导和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弘扬乡贤义举,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乡村、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要大力推动河池乡村振兴战略,“罗城经验”值得思考和推广。各级党委、政府应为“新乡贤”的回归营造良好的政策土壤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开招纳“乡贤”之门,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回乡,把“新乡贤”打造成为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力量、新标杆。

新闻推荐

民警奔赴广东追逃 一天抓获3名嫌犯

东兰讯“五一”劳动节前,东兰县公安局派出精干力量,前往广东省开展追逃行动,一天之内分别在深圳、中山市将在逃人员周某、覃某、韦某3人抓获。4月上旬,该局经过走访调查,得到网上在逃人员周某、覃某、...

东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