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嘈杂车间里的化工梦——记河池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黄秋华 ■ 本报记者 韦剑平

河池日报 2013-04-11 22:08 大字

 

开栏语:

为喜迎“五一”国际劳动节,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广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和时代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劳模、关爱劳模、崇尚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氛围,本报从今日起开设《劳动者风采》专栏,集中报道河池市拟推荐为全国、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及全国、广西工人先锋号等个人和集体的先进事迹,展示时代先锋的动人风采,激励全市各族人民按照市委、市政府“八新”要求,切实抓好“五大工程推进年”活动,以最硬的作风和最强的执行力推动河池各项事业上档进位,为努力实现富民强市和谐幸福的河池梦立新功。

罐塔林立,机器轰鸣,人们用语言交流必须大声叫喊,加上尿素生产排放的刺鼻气体,让外来人员走进车间时很难适应。

而1993年从广西大学化工系毕业的一个小姑娘,从走进这个化工车间那天起,就认定这里是她施展才华的舞台,并在这个“舞台”上做技术攻关、技术培训达20年之久,为企业技术改造升级、节能减排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个20年前腼腆的小姑娘,如今已成为技术骨干,她就是河池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精炼厂技术员黄秋华。

黄秋华是从东兰县一个小山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刚分配的时候很单纯,就想找对口专业工作,要学有所用。当时河化公司算是规模比较大的化工企业,企业效益也不错。后来又在河化成了家,也就安心在这里扎根了。”黄秋华说。

河化公司是上世纪70年代建设的化工企业。精炼厂是企业尿素生产线的重要车间,7个化工岗位主要承担脱硫、变换、脱碳等功能。长期以来,由于不少设备陈旧、技术含量低,生产耗能较高、废水排放严重。

依托现有设备条件,利用有限资金实施技术改造,达到节能减排目标,是公司给黄秋华下达的硬性任务。

作为工厂技术组带头人,黄秋华深知肩上担负的重任。2005年,由于公司使用的新煤种含有机硫和无机硫较高,导致生产系统内大量蜡状物质生成,严重堵塞设备管道。面对困难,黄秋华带领技术组成员利用现有设备条件,对铜液过滤系统进行了7项技术改造,大大提高铜液过滤效果,减轻设备受堵程度,为当年完成30万吨尿素生产任务创造了良好条件。

2005年,黄秋华设计实施的“冷凝水回收”技术改造项目,将脱碳系统和铜洗系统产生的蒸汽冷凝水回收到冷凝水槽,然后通过加压泵送到热电厂进行回收再利用,解决了多年来蒸汽冷凝水就地排放造成的浪费问题,每年为企业创造直接效益15万元。

2008年,黄秋华设计了“669铜洗再生气氨洗涤系统”技术改造项目,该项目实施后不但解决了铜洗再生气全部回收,而且实现了废氨水零排放目标。经测算,每年可增加回收氨约400吨,多回收再生气70万立方米,少用脱盐水4万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10万元。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公司工艺技术和装备落后状况,从2009年起,河化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实施合成氨尿素生产装置节能降耗扩能改造工程。作为技术骨干的黄秋华,主要负责脱硫系统改造、醇烷化工艺改造、全低变改造以及中温水解、脱氯、脱羰基金属工程的设计、审查和配套安装指导工作。其中,全低变改造工程投入运行后,每年创造利润达1000多万元。

2008年,黄秋华提出的“降低蒸汽消耗建议”,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职工节能减排优秀合理化建议。2010年,黄秋华荣获“全区百名技术标兵”称号,2011年荣获“河池市五一巾帼标兵”称号,2012年荣获“广西五一巾帼标兵”称号。日前,黄秋华被拟推荐为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人选上报待审。

每天,黄秋华习惯在嘈杂的车间里走动,当记者问她,弥漫在车间里是什么气味时,黄秋华笑了笑说:“习惯了,没闻出来。”

新闻推荐

东兰劳动仲裁结案率达100% 去年受理仲裁涉案金额548万元

东兰讯

 

“多谢劳动仲裁帮我调解,仲裁院的调解我非常满意。”最近,东兰县三石镇宋先生从某企业领到了应得的工钱8000多元后激动地说。

 

 

&nb...

东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