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东兰县泗孟乡弄目村曾是全县闻名的边穷山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这里的群众如今迈向致富之路—— 大山深处的致富“领路人”本报记者 张锐锐 通讯员 韦淞译 黄甫昌

河池日报 2013-02-17 23:28 大字

 

距东兰县城42公里的泗孟乡弄目村,共365户1548人,“七分石山三分土”,人均耕地面积仅0.66亩,且都是乱石之中碗一块、飘一块的旱地。这里,曾是全县闻名的边穷山村。

面对贫困与落后的现实,弄目村党支部勇于担当大山深处的“领路人”,带领群众艰苦奋斗,逐渐改变了弄目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让山区百姓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

义务修路的残疾党员

2008年以来,每逢道路遭遇水毁,或路面出现坑洼,在通往弄目村的四级砂路上,总会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拖着一条残疾的腿,熟练地操起工具挖土铲石,抬起簸箕修补路面……这条全长10公里的砂路,经过他几天的修补,重新变得顺畅起来。

弄目村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全村通往外界的,只有这条沿途经过悬崖峭壁的四级砂路。长期以来,每逢雨季,不是上边坡落石,就是路基塌方,平时不加强管护和及时修复,全村1000多名群众出行就会受阻。

2008年,60岁的韦干灵回迁弄目村。由于深受出行不便之苦,腿部有疾的韦干灵顿生义务修补路面的念头。此后,每逢道路通行遇阻,韦干灵一有空就拎起工具去修路。2010年,韦干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修路之举更成为他义不容辞的习惯和责任。只要路面出现损坏,不管刮风下雨,韦干灵定会及时出现。

“自己腿脚都不灵便,还硬撑着义务修路,这个‘老鬼\’是不是精神不正常了?”在义务修路之处,面对群众的嘲讽、家人的反对,韦干灵坚持了下来。慢慢的,他的举动获得了家人、群众的认可和赞扬。在2012年年底召开的弄目村党员民主生活会中,韦干灵被全票当选为“优秀党员”。

“走过路过的群众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声热情的招呼,就是给我最大的动力。”韦干灵说,只要他还能走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无怨无悔充当群众致富路的“守护神”。

为民谋福祉的好支书

在韦干灵的心目中,43岁的弄目村党支书黄甫泰形象更显得“伟大”。“我做的只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党支书才是带领群众奔向小康的希望。”韦干灵说道。

拥有大专学历的黄甫泰,自1996年以来一直担当弄目村村医。2005年,黄甫泰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后担任弄目村党支书一职。从此,黄甫泰用实际行动履行职责,仅几年时间就使这个穷山村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由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村民活动场所原来只有一个坑坑洼洼的泥土球场。上任伊始,黄甫泰自掏腰包并多方联系,重新修建村委办公场所,使弄目村告别了无水泥篮球场的历史,村委所在地面貌一新。

担任党支书后,黄甫泰常以村部为家,致力于村委日常工作,原先开设的诊室无暇顾及,家庭经济收入锐减。然而,黄甫泰极为关心村里的困难群众,每年自掏腰包济困解难在1500元以上。2010年大旱时期,黄甫泰用自己的生活用车,每天往返25公里,无偿为村里的留守老人和五保户送水,直至旱情解除。而在其儿子入伍当天,他却因为村务繁忙,嘱咐儿子步行10多公里前去报到。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黄甫泰积极落实上级部门的指示精神,发动村民进行产业调整,使全村在石多地少的环境下发展桑蚕生产,探索出一条石山农民增收的新路子。如今,除了劳务输出,桑蚕生产成了弄目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多年来,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弄目村各项事业不断推进,村级基础设施得到巩固和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迈步走向和谐新农村

多年来,弄目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先锋作用,充当上级党委、政府与基层百姓的“传声筒”,在吃透上层与摸清下层上下工夫,积极带领弄目村迈向和谐的新农村。

为切实维护好社会稳定,党支部积极开展法制宣传,化解纠纷矛盾,坚决把各类重大纠纷案件消除在萌芽状态。一直以来,弄目村社会风清气正,稳定和谐,无各类重大刑事案件发生,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多次被评为“优秀农村党支部”。

由于领导有方、措施得力,弄目村林改工作顺利开展,计生工作年年达标,民政各类救灾物款发放准确,低保对象确定适宜,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大会战圆满结束,群众安居乐业。昔日贫困落后的弄目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和谐气息。

在2012年东兰县乡镇村务“大比武”中,弄目村获得了四项第一:村委会日常管理最规范、新农合参合比例最高、一事一议项目最多、核桃种植任务完成最好。

新闻推荐

坡豪湖泊群成旅游好去处

 

红水河畔的东兰县坡豪村,高山、河流、湖泊、果园、农田和村落交相辉映,当地利用库区果园与农田间形成的10余个大小湖泊,发展生态旅游开发产业,打造休闲度假...

东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