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陈勇“弹奏”返乡幸福曲本报记者 高东风 通讯员 梁萍

河池日报 2013-01-28 13:35 大字

陈勇聘请的拉社村福勇队村民韦相仁在喂鸡。

 

“没有走出大山到广东打工的历练,返乡后没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就不会有现在的资金积累,更不会有我现在幸福而快乐的好日子。”1月26日,东兰县牛角坡板栗林下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勇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

1976年出生在东兰县隘洞镇香河村特色屯的陈勇,自小聪明、好学,但因家庭贫困,1993年初中毕业后,他就南下海南、广东打工,足迹遍及三亚、海口、深圳、东莞、湛江、阳江等地。开始的几年,由于年纪小,社会阅历浅,又没有特殊技能,打工收入只能满足自己的日常开销,令他十分着急。陈勇回忆说:“我那时经常思考自己以后要走的路,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不甘心就这样一辈子异乡漂泊。”

1996年,陈勇为了“学艺”,到广东阳江市一家电子厂打工,现代化的流水作业,让他耳目一新,他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基本的企业管理知识。一年后,陈勇离开电子厂,又到一家汽车修理厂做修理工,学习汽车修理技术。

回忆打工7年的经历,陈勇说:“打工的过程,就是我学习的过程,也是我积累经验的过程,没有这些过程,我就不会有自己创业的‘野心\’。”

1999年春节过后,村里外出打工的人都走完了,唯独陈勇还“赖”在家里。父母问他怎么不去打工了,他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我要自己办一家汽车修理厂,自己给自己打工。”父母望着儿子,流露出疑虑、担心,但目光里也闪现着兴奋和期待。

1999年5月,陈勇的汽车修理厂开张了。由于修车技术好,诚信经营,生意十分红火,让他初尝创业成功的喜悦。4年下来,他的羽翼渐丰,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他又发现了新的商机。他在较短的时间里就盘掉了经营几年的汽车修理厂,眼光又“瞄”向了建筑业。

谈到当初为什么那么果断的“转向”建筑业,他的双眼充满着睿智说:“那几年,中央文件都关注三农问题,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懂建筑、会管理的建筑队伍,所以才做出转向的决定。”

如今,陈勇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建筑工程队,先后购买了2台挖掘机和一台铲车等大型机械,固定资产达300多万元。并安排了30多名返乡的农民工就业,承揽了多条乡村道路硬化和2个将军广场的建设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活富裕起来后,陈勇并不满足,他说:“看到还有那么多的乡亲的生活还很贫困,自己应该带领他们一起致富。”陈勇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很快就落实到行动上。

经过项目考察,他发现自己就生活在一个“金窝窝”里,因为隘洞是享誉全国的三乌鸡之乡和板栗之乡,其产品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2011年4月,陈勇投资30多万元,在隘洞镇牛角坡种植板栗,树下建起了三乌鸡养殖场,并安排生活十分贫困的村民到养殖场打工,月薪3000元,同时学习三乌鸡饲养技术。陈勇的三乌鸡养殖场当年的产值就突破了100万元,创业再度获得成功。

2012年3月,陈勇发起成立了东兰县牛角坡板栗林下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也是目前东兰林下三乌鸡养殖规模最大的合作社,合作社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结合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三乌鸡,为市场提供高端优质三乌鸡。

谈到2012年最幸福的一件事,陈勇说:“2012年4月,我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梦寐以求的共产党员,我倍感幸福;看着那些贫困群众生活得到改善,我倍感欣慰。”

新闻推荐

传统拜年方式在回归□本报记者 刘兰芬

拜年。 资料图片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也是春节的重头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老百姓拜年方式也在不断翻新。从最初的登门拜年,到后来的电话...

东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