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江平色故群众盼修“共耕渠”本报记者 韦立标

河池日报 2012-08-31 00:51 大字

 

“1964至1965年,拉甲水利管道修到我们村拉甲田地,江平、色故、同社等村的稻田也喝上了‘自来水\’,3个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但是后来因为渠道被洪水冲击损坏,加上无人管理,几年后渠中的‘自来水\’在上游就白白漏到河里去了,中下游几个村的稻田就再也喝不上‘自来水\’。”谈到当年武篆公社的拉甲水利渠道,东兰县武篆镇巴温村退休水利干部黄汉杰一脸无奈。

要了解“共耕渠”,就要到韦拔群的故乡东里村。东里有3个水潭,潭里水流不止。在武篆镇东里村,记者看到村边田间的“共耕渠”渠里流淌着清水,一些田地还种有无公害蔬菜,一些田里开始育秧。

据了解,百色起义胜利后,1930年4月邓小平等领导人从左江来到东兰,与韦拔群、雷经天等在当地组织土地革命武装。同年5月,韦拔群发动农民群众组织“共耕社”,当年就取得了大丰收。当时东兰大旱,军民还一起修建了一条“共耕渠”,解决饮水困难。据武篆镇党委书记莫锋介绍,几年前修复的“共耕渠”全长11公里,途经东里、那烈、巴学、中和等4个村,灌溉农田2300余亩,受益群众5000多人。

东里村三潭水流经东平河来到列宁岩,不过10公里。经拦坝蓄水,坝上3米宽1米多深的河水清澈见底。

“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拉甲水利渠道开始修建,刚开始时,渠道流淌着从列宁岩前河道引来的水流,水源充足,江平、色故以及弄竹等村3000多亩水稻长势良好,年年丰收。可惜现在下游没有渠道引水,许多山边田只能改种玉米。如果能重新引入列宁岩的水来多好啊!”色故村巴温屯村民韦大生说。

巴温村民韦武生说,水渠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漏水,后来陆陆续续进行了维修,但因为渠道长达3000米,从上游流到中游地段差不多漏完了,目前只有中上游1500多亩田可用上“自来水”。而地处拉甲管道下游的色故村巴温屯、弄竹那马屯、江平村板么屯等近1000亩田地难以引到水,水田变旱地。

陪同采访的武篆镇水利站站长王有福说:“这里原本也是水稻主产区,近年来近半水田只能种植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修建高标准的水渠,成为群众最迫切的愿望。”。

加修加长下游水利渠道,让更多田地用上自流水是江平、色故以及弄竹等下游村屯群众多年来的心愿,期望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实现群众的心愿。

新闻推荐

三石镇整治“两违”行为

 

东兰县三石镇对各类违法建设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在舆论宣传、巡查监控、责任落实、强制措施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该镇纳腊村村民韦某私用农田建房,严重影响...

东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