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流浪老人:我们送你回家!本报记者 高东风 通讯员 梁 萍 文/图

河池日报 2012-07-17 14:07 大字

图为工作人员送老人回家。

 

7月12日上午8时,东兰县民政、公安、市政、司法等部门工作人员,一起将在外流浪3年之久的周宗德老人送回家,并对周宗德的两个儿子进行普法教育,要求他们应该履行法定义务,照顾好周宗德老人。

近日,有读者向本报报料称,几年来,东兰县城区一座桥下长期住着一位流浪老人,不知道老人来自哪里、家住何方。老人经常捡来一些垃圾堆放在桥底,散发着难闻的气味。特别桥下是城区部分孩子上下学的毕竟之路,因为对流浪老人心存畏惧,很多孩子都选择绕路回家,增加了孩子们的不安全因素,希望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加强管理,早日送流浪老人回家。7月11日,记者赶赴东兰,先后与民政、市政、公安等部门进行了沟通联系,共同协商,寻找老人的子女,将老人送回家安度晚年。

曾被接回家后又多次出走

东兰县市政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因流浪老人捡来的垃圾堆放在桥下,影响到了周边区域的环境卫生,今年以来,先后6次进行了清理,周边卫生只能干净几天。过不了几天,老人还会回来继续住在桥下,令市政部门很无奈。该负责人说,流浪老人的家就在城区,有2个儿子1个女儿。几次接老人回家,但过几天老人还是会跑出来流浪。因为子女们都忙着工作和生活,无暇照顾老人,所以也就任由其流浪了。

东兰县民政部门验证了市政局负责人的说法。民政局一负责人说,老人名字叫周宗德,已经75岁,有2个儿子和1个女儿,女儿外嫁到广东,不符合五保条件。此前已经多次与老人所在村委会及2个儿子进行联系,要求将老人接回家,好好赡养。今年春节期间,也督促老人的儿子将其接回家,但两天后,老人又回到桥下流浪。

7月12日早,记者穿着短袖衬衣还是热得汗流浃背,而住在桥下的周宗德老人穿着厚厚的人造革长衣和长裤,蹲在一个用旧油漆桶改成的“锅”前做早餐。记者闻着“锅”里的早餐,一股难闻的酸气扑鼻,令人难以想象老人是如何下咽的。

当民政局负责人与周宗德交流,告诉要送他回家时,老人自己就朝家的方向走去。民政局负责人在一米粉摊前,为老人买了一碗米粉做早餐,同时通知老人的儿子来把老人领回家。老人吃完一碗米粉后说,还要再吃一碗,工作人员又为老人买了一碗米粉,吃完早餐,民政部门负责人将老人用车送回了东兰镇那亨村弄目屯的家中。

被称患精神病却无法证实

老人的长子说,他有2个孩子都在读大学,生活压力也比较大,整天都忙于赚钱养家,没有太多的精力照顾父亲。他父亲经过东兰县医院诊断是有精神疾病,他们也看不住老人。记者要求查看医院的诊断时,老人的长子称:“找不到了。”

同村村民韦女士说:“我嫁来本村已有19年了,就一直发现他有半神经病,经常拔人家的青苗,丢石头、玻璃之类的进人家的水田,他家里人都很无奈。”民政局负责人拿出纸笔,要老人写出自己的名字,老人接过笔,清晰地写出了自己的名字。与老人进行语言沟通时,也未发现老人思维有任何障碍。

那么,周宗德老人是否确实患有精神疾病呢?记者采访了河池市第四医院副院长罗亚农。罗亚农说,精神疾病需要有资质的医疗机构鉴定,县级医院是没有诊断精神疾病资质的。

罗亚农说,其家属应该将老人送来第四医院进行检查诊断,医院也可以派员到东兰去会诊,如果确有精神疾病需要住院治疗,医院将会为周宗德老人减免一定的治疗费用。如果老人没有精神疾病,其子女就要尽赡养义务,不能再让老人流落街头。

在老人居住的村口,一位上年纪的村民感叹地说,一个老人可以养大3个孩子,而3个孩子竟然不能赡养好一个老人,让人心寒。

新闻推荐

东兰县文化广场第二台阶收费开放

“兰城民声”:每一个县城修建文化广场,不外乎是为给广大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广场的定性应该为公益。然而,东兰县文化广场却成为一部分人用来做...

东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