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昔日“鱼米之乡”无奈变为“玉米之乡”—— 廷什村遭遇缺水之伤□ 本报记者 韦立标 见习记者 沈正欢

河池日报 2012-05-22 08:37 大字

 

过去,东兰县武篆镇廷什村几处蓄水塘水满鱼跳,水渠内流水潺潺,几百亩稻穗在风中摇曳。然而,历史远去,现今水塘干涸,水渠流水不复存在,水资源丰富的“鱼米之乡”变成了“玉米之乡”,原因何在?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村里流淌着从村两头引来的水流,加上村中几处大蓄水塘,水源充足,低洼处水稻长势良好,年年丰收。可惜现在没有水,只能全部种玉米了。如果能修复廷什大蓄水塘,从村中低洼大榕树旁的凹坑处打井引水,能种田多好啊!”面对记者,廷什村陈家屯村民代表陈胜一脸的期望。

该村队长廖克双介绍,几百米长的廷什水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修筑,但因无水可引,水渠多处断裂,水渠从1992年断流,廷什村的稻田也从此变成了玉米地。

现年71岁的原江平乡中心小学校长韦孝生告诉记者,色故村原廷什小学就建在廷什大蓄水塘附近。廷什大蓄水塘长80米、宽60米、4米深,可蓄水2万立方米,全校师生都去那里取水。大蓄水塘灌溉廷什、坡晚、拉仇和板先等4个村500亩稻田,受益群众近1000多人。

廖克双说,1990年,村里沿山边修了水渠,但因为两边水井水泵抽不上水,加之蓄水塘边缘没有挡土墙,雨水来临,大量沙土冲入塘内,久而久之,蓄水塘体积越来越小,蓄水越来越少,几乎失去了灌溉能力。

陈家屯80岁的陈奶年老人说,过去曾有地质队在廷什屯等地打井,打下去80多米深都没有发现水,只得放弃。解决村里灌溉用水问题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在陈家屯最低洼大榕树旁的凹坑处打井,其他地方打井取水的可能性不大。据前辈老人说,此处原为深坑,四五十米深的地方有水流过,后从安全考虑,又根据平整土地的需要,就把坑填平了。下大雨的时候,此处常有大水冒上来。

武篆镇水利站站长王有福介绍:“这里原本是水稻产区,近年来只能种植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打井取水、修建高标准的蓄水塘和水渠,成为群众最迫切的愿望,也是当地政府必须解决的民生问题。要修建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缺口很大。目前上级部门已列入项目工程计划。”

新闻推荐

女子“K歌”夜归被夫反锁门外 东兰民警电话调解,女子得以进家

东兰讯

 

东兰县东兰镇一已婚女子,与朋友到夜总会喝酒唱歌,玩至半夜才回家,不料其丈夫将家门反锁,不让其进门,女子无奈之下报警求助。经过民警电话调解,女...

东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