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区工业一枝花——东兰老区跨越发展60年之二 □ 特约记者 刘廷智

河池日报 2009-11-02 10:35 大字

 

“工厂不冒烟,机器不转圈,工人不上班”,这是1997年到2004年8年时间里东兰县工业的真实写照。但随着2004年底全县国有企业的成功改制,近几年来,东兰工业已是一片红红火火的生产景象。

在原广西东兰县毛巾厂,一辆辆拉货的车辆进进出出,生产车间内机声隆隆。据了解,毛巾厂改制后,该县盘活资产,引进浙江花神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前来投资,组建东兰花神丝绸公司。一年后,投入巨资建设的8组自动缫丝机生产线全部开动,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280万元,利润185万元,还安置当地下岗职工400多人。

上世纪90年代,东兰工业在广西县级工业走红,全县先后有72项工业产品荣获自治区优质产品奖,52项荣获自治区新产品百花奖,5项荣获全国新产品金奖,4项荣获国际金奖。1995年,更是实现工业产销双过亿。此后,由于机制不活、设备老化、结构失调、管理滞后、债务沉重等原因,东兰县11家国有企业陆续停产,负债总额2亿元,大部分企业已经资不抵债,有下岗职工2200多人。

企业出路何在?东兰县委书记黄光华说,2004年,县委、县政府领导就认识到,国有企业早改早主动,晚改更被动,不改“走”不动。在改革中,东兰县将淘汰劣势企业与做强优势企业相结合,把企业改革与推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相结合。该县将有发展潜力的河丰药业公司等5家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将产权整体让出;将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广西压力锅厂等6家企业停产关闭,同时引入民营资本进行收购。全县11家国有工业企业全部进行了改制,全部实现了民营,甩债减负3.8亿元。

2007年,东兰县围绕“抓龙头、建基地、兴产业、富农民”的发展思路,以资源型加工业体系为依托,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工业集中区。与此同时,在凸现特色、优化环境、拓宽领域等方面加大招商力度,按照“没有不可开放的领域,没有不可开放的产业”的思想,全方位拓展对外开放领域。围绕招商引资目标任务,该县出台了《东兰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暂行规定》和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把招商引资指标分解到领导、部门和干部个人。至2009年9月底工业集中区入园项目共19个,其中已竣工投产项目16个,实际投资2.85亿元。

改制和招商,为东兰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家。资源型加工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围绕花神缫丝厂建立了1400公顷桑蚕生产基地;围绕华海板栗食品公司,全县完成了600多公顷板栗品种改良和低产改造,全县优质板栗面积达1.5万公顷,年产量达8500吨,产值4250万元,全县农民人均板栗收入210元。今年前三季度,该县实现工业总产值4.3亿元,同比增长23.5%;实现工业增加值1.6亿元,同比增长25.6%;上缴税金1145万元,同比增长26.7%;出口创汇120万美元,增长15.2%;财政收入1500万元,增长21%,从业人员2400多人,工业集中区已经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重要平台。

新闻推荐

东兰星光灿烂 老区歌声如潮 河池第十一届铜鼓山歌艺术节开幕

 

本报讯

 

(记者

 

李盛勇

 

 

 

韦立标)11月5日晚,纪念韦拔群诞辰115周年暨河池第十一届铜鼓山歌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晚会《欢歌红土地...

东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