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劈出了平坦路 ——东兰老区跨越发展60年之五 □ 本报记者 韦立标 张锐锐 通讯员 韦淞译
在东兰老区,过去,人们感觉最难的事是行路难!当地群众吃尽了山高路远的苦头。如今,行走在老区,人们感受最深的是路的变化,路变宽了、变直了,纵横交错,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网络。
历史留下这样的记忆,1949年,东兰境内只有河(池)田(阳)一条公路;1978年,全县有9条公路共282公里,没有一截二级路。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县充分弘扬拔群精神,强力推进交通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迈上发展、跨越的征途。
在东兰交通发展史上,2003年至2004年的东巴凤基础设施大会战,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这次大会战中,交通项目投资最多,战线最长。全县组织实施通村四级公路大会战,兴修四级公路65条483公里。随后又组织实施了农村公路通达工程10条94公里。至2008年底止,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目前,东兰县有136个行政村(含2个社区)已通四级公路以上,
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074公里,通等级路村数占总村数的91.2%。东兰提前实现了县内通二级公路,乡乡通公路,百人以上村屯群众告别肩挑马驮时代的目标。
目前,东兰已形成了以东九二级公路为主轴,以红水河航道为动脉,以乡镇四柏油公路为依托,以村屯级公路为辐射的水陆交织、纵横贯通、四通八达、快捷高效的交通网,交通闭塞的历史如东流逝水,一去不复返。完善的交通网络,为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至2008年底,该县共有民用汽车4500辆,营运船舶83艘。
如今,从金城江行至东兰,全是宽敞平坦的二级公路;过去,邓小平率领红七军要走几天的行程,现在行车只用1个多小时。
平坎屯是隘洞镇东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过去,全屯通往山外的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深居山旮旯里的群众,饱尝了交通闭塞、信息不畅、行路难的艰辛。大会战项目东九二级路开通后,国道323线从平坎屯边穿过。该屯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将190余亩耕地全部种上桑苗,两年来户均种桑养蚕收入1万元以上,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踏着红七军的足迹来到隘洞镇,巍然屹立的东兰红水河大桥将红水河天堑贯通,被誉为“红军渡”的安娄渡口,一艘艘船只来来往往。红水河流经东兰8个乡镇22个行政村共115公里。2009年,东兰县以开展115纪念活动为契机,投资实施安篓、苏托、拉圩等渡口修缮工程,目前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这些渡口和2008年以来已竣工的库区码头,汇成水陆相互通的交通网络。
交通的改善,大大提高了东兰农产品流通速度,现在的“深山女儿”再也不愁“嫁”。
乡乡通公路以后,群众与外界联系多了,信息交流更灵通,很多群众在政府的引导和市场“指挥”下,大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东兰板栗、中草药、三乌鸡、油茶、八角等名优产品已形成品牌,正大规模地走出县门。
路通了,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老区外来投资在升温。2005以来,该县共引进投资项目117个,总投资达25.1亿元,项目投资额的迅猛增长,带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新闻推荐
东兰讯
11月24日,“风卷红旗”采访团一行40多人抵达东兰采访。当天中午,广西电视台新闻频道在韦拔群烈士故乡——东兰县武...
东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