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区倾情帮助大化七百弄群众找水 引水上高山 润泽百姓心
本报记者韦继川
建新厂区,将山下的水“提”到高山地区;建小水库,蓄水灌溉农田,保障群众用水。
从去年初开始,深圳市宝安区驻大化瑶族自治县粤桂协作工作组千方百计改善片区老百姓供水状况。
最近,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和水利部领导、专家到现场调研时,对粤桂协作实施七百弄抗旱应急供水工程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七百弄乡是大化海拔最高的大石山区,全境为世界罕见的典型喀斯特地貌,用水难一直困扰当地政府。近年来,该县共投入3亿多元(含粤桂扶贫协作资金2474万元),修建了716处集中供水点、1.2万多座家庭水柜,在多雨季节基本解决了当地25.4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但干旱季节,缺水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一定要让高山群众摆脱用水的困扰。”项目施工方负责人介绍,2020年4月,由粤桂协作资金投入1530.96万元的七百弄抗旱应急供水工程正式动工。10个月紧锣密鼓施工,今年2月工程一期完工并通过验收。新建的一座厂区,内置三大池净水工艺,新建一座200立方米调节池,两座分别为300立方米和200立方米高位水池,加压泵房及管道加压泵各1座,还架设了85公里的供水管网,从红水河戈从村段取水点提水输送到海拔800—1000米的高山地区,使弄雄、弄呈、古竹、戈从、弄良、弄京等村和雅龙乡的尤齐村1.59万多群众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粤桂协作工作组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确保进度,工作组设法避开公路建设,增加施工工作面及运送机械设备。水利部门在施工过程中还大胆进行技术创新,通过不断提水加压、供水减压等方式解决技术难题,确保能抽水到各个水池,并达到入户的水压条件。
七百弄峰丛洼地都有漏斗眼,雨水无法形成稳定的径流河渠。为了找到水源,工作组会同大化水利专家、当地群众,深入各个弄场勘探勘测,最终发现在七百弄乡南部的弄腾村有一条流量为每小时24立方米的长流水,当地将这一长流水称为王烈河。
“充分利用这一长流水,把水蓄起来,解决当地水源缺乏问题。”工作组经充分论证决定建设王烈水库。
2020年4月,粤桂协作资金投入3087.92万元兴建王烈水库。这是一座37.7立方米小Ⅱ型水库,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94米,最大坝高26.50米,控制集雨面积5.68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415米,总库容37.7万立方米。水库工程枢纽建筑物主要由大坝、溢流坝段、输水设施、防汛道路、管理房等组成。
王烈水库建设过程中遇到重重难题。如需征地78.318亩,这在土地稀少的七百弄乡是罕见的。工作组会同当地政府和水利部门,翻山越岭去反复做群众思想工作,最终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解决高山地区大型机械无法入场和混凝土输送问题,施工采用了获得国内专利的清华大学水利系“堆石混凝土技术”,用自流输送的方法将混凝土输送到大坝远处和高处,确保了堆石的填充结实;工程队还在极短时间内解决岩层地缝补漏,通过加建消力池解决泄洪冲刷地基问题。
在修建王烈水库时,粤桂协作工作组和水利部门充分考虑到调节用水问题,在库区内设一个备用抽水机房,连接七百弄抗旱应急供水工程供水管网,在干旱年份或水源出水量不足时,可通过抽取水库水作为备用水源,并将水库作为管网工程的大型调节池,达到了盈亏互补,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此项工程已列入第三期工程计划。
2021年11月10日工程完工验收,将于12月底进行蓄水实验。“这个水库可灌溉面积2500亩,供水人口8492人,当地群众都很期待。”县水利部门一位负责人说。
王烈水库和抗旱应急供水项目的建设,不但极大改善当地生产灌溉和居民饮水难的状况,而且还有利于发展旅游业。记者留意到,王烈水库位于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西南边,水库建成后,可增加水体面积,改善局部小气候,促进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还将增加地质公园内的水体景观,促进地质公园旅游发展。
新闻推荐
构建“县万只、乡千只、村百只”发展格局 大化湖羊产业走出县域特色致富路
大化讯2020年以来,大化瑶族自治县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瞄准深度、极度贫困地区产业薄弱环节精准发力,把湖羊产业作为大石山...
大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化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