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去的民俗 放不下的乡愁 大化粽粑节见闻
本报记者廖庆凌通讯员韦哲
3月3日,正月十六,阳光明媚,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流水村巴雷屯热闹非常,全屯各家各户聚满亲朋好友,共同欢度粽粑节。许多在外面工作或务工的干部和村民都赶回来过节,公路两旁停满轿车。
“过了粽粑节,才算过完了春节。”2月27日,上旗村弄多屯60多岁的村民韦汉英说。当天,记者来到弄多屯,体验粽粑节的独特文化魅力。韦汉英介绍,粽粑节是大化壮族同胞特有的节日,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谁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最有意思的是,节日不固定,从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开始到正月十六,各村以屯为单位,自主协商决定过节的具体日子,有些家庭则依据子女外出打工的日期自主选定节日。过节的屯,家家户户包各式各样的粽子。
2月27日,村民在该屯的上旗村公共服务中心操场举行包粽粑、飞镖击粽、抛圈套粽、定点投篮等游园比赛活动。一些群众对唱山歌,歌唱美好的生活,讴歌党的扶贫政策;村里还邀请附近村屯文艺爱好者前来表演文艺节目,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一些游客及摄影爱好者也慕名前来体验特有的民族风情。
“大年夜可以不过,但粽粑节一定要过,而且要过得好。”家住弄多屯的上旗村党支部书记韦汉忠说,“这是我们一个舍不掉的民俗,抛不开的节日。”
过粽粑节有一个较固定的节目叫“讲古”。在觥筹交错之际,老人或长辈要“讲古”——讲讲自己的祖先从哪里来,说说祖训家训,传授立德立人立业经验;道明彼此的亲朋关系,说说一年工作的得与失,共话未来发展。言谈举止之间,渗透孝德教育,孕育文明之花,传承、弘扬礼孝文化。“外出工作的或是打工的青年,过节时要慰问老人,祝愿老人健康长寿。”村民韦宝成说。
粽粑节还是一个美食的盛宴。在包粽粑比赛现场,记者看到,除了香糯,还有黑芝麻、绿豆等各式各样的美味馅料及新鲜猪肉、鱼肉。包粽子的菰叶、芭蕉叶,本身也具有香味。韦汉忠介绍,美味的粽子又是交往的礼品,被送给亲朋好友及贵客,并表示美好的祝愿。
各家各户还从亲朋中推选烹饪高手,烹制佳肴,摆上三五桌,广邀亲朋共品粽子、共享美味。当天即便是游客,随便走进一家都是深受欢迎的。
大化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注重以节庆活动作为挖掘、传承和发展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展现地方民俗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营造民族大团结的浓厚氛围。传承发展,使粽粑节增加了游园活动、文艺表演等现代文化元素。目前,河池市已经认定大化粽粑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化因势利导,不断收集和深入挖掘长寿特色美食资源,推动生态食材、餐饮、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粽粑节成为大化推进传承、转型发展的民俗文化,粽粑成为当地着力开发的美食资源。2016年以来,已经多次组织开展包粽粑比赛,打造粽粑美食品牌,扩大粽粑的市场需求。今年1月底,在南宁举行的“我为家乡代言”八桂名品年货大集活动中,大化的生态美味粽粑颇受顾客欢迎,一个能卖到28元。
新闻推荐
周锡葵,男,壮族,1956年6月出生,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河乡古河村人。2017年6月22日傍晚,周锡葵奋不顾身跳河勇救落水青年,而后默默离去。他的善行义举,受到群众广泛称赞。2017年10月周锡葵当选见义...
大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化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