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依靠天然资源,加上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大化北景乡网箱养鱼和拦网养鱼已形成规模 北景渔民水中淘“金”□ 本报记者 黄筱钰 特约记者 韦 哲 通讯员 黄金恒 覃 团

河池日报 2011-12-15 14:37 大字

韦杰武(右一)正给网箱内的鱼苗“搬家”,将它们分批转移到多个大网箱内。韦 哲 摄

 

12月7日中午,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乡库区水面上,韦杰武正与妻子、弟弟及两个工人一起,给网箱内的两万尾鱼苗“搬家”,将它们分批转移到多个大网箱内。到明年9月,这批鱼苗长大出售后,可给他带来6万元左右的纯收入。而这仅仅是他养鱼收入的一小部分。

北景乡离大化县城90多公里,是岩滩电站的重点淹没区。当地群众靠水吃水,在河里拦网养鱼或网箱养鱼。当天,记者从县城进入北景乡境内,沿公路而行,可以看到河面上连片的网箱渔网。部分渔民的房屋沿河而建,房前是公路,屋后是河岸。

韦杰武是北景乡的养鱼大户,拥有103个大大小小的养鱼网箱,养有鲤鱼、罗非鱼、白鲢等多个品种。他在自己的网箱上,用木条和帆布搭了个20多平方米的小屋,大部分的时间就在这间小屋里,照料着这些“鱼财神”。小屋里除了两张床、一台小冰箱等简易生活用具外,最多的是一袋袋的鱼饲料。

下午4时许,一直很安静的网箱里热闹起来,韦杰武和工人们开始忙碌。“这个时候鱼都起来找食了,每天光饲料就要两吨。”鱼在水里上浮下沉,一把料撒下去,争食的鱼扑腾出阵阵白色水花。韦杰武说,今年他已经卖了15万公斤鱼,还有5万公斤鱼养在网箱内。“你看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但是一年总的投入有200万元,纯收入100万元左右。”

韦杰武此前曾拦网养鱼,但2009年的“淡水壳菜”拖沉了他所有的投入,欠下了几十万元外债。当年,他向银行贷款10万元,改用网箱养鱼。刚开始一些鱼苗总养不大,他天天蹲在网箱上看着鱼苗思索,渐渐就入了门。如今他不仅还清了欠债,还购置了汽车,并不断扩大养殖规模。

如今在北景乡,养鱼致富已不是新鲜事,许多农户依靠养鱼,盖起了楼房,购买了摩托车、小汽车,甚至还有渔民购买中巴车跑起客运生意。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养殖队伍,并“抱团”发展经营,互通信息,相互帮扶。

今年5月,韦杰武牵头成立了养鱼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18户农户加入。其中已有10户开始养鱼,另外8户也正准备开始养殖。“合作社最主要就是在技术和资金上对农户进行帮助。”韦杰武说。今年,他拿出60多万元帮助两户合作社成员建起了30多个养鱼网箱,并细心指导他们进行养殖。

早在2009年,为把渔业做大做强,促进渔业增产渔民增收,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全乡渔民成立了养鱼专业合作社,以解决渔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指导、资金筹措、水产品销售等问题。当年底,江栋村村民韦伟明就牵头成立了养鱼专业合作社。当时参与的农户有10户,如今已发展到了20户,拥有网箱约500箱。

在韦伟明看来,成立合作社最大的作用就是“调整养鱼结构”。他介绍,合作社成员每年可养三批鱼,每一批都根据市场的需求,由合作社成员共同协调养鱼的品种和数量。当一个品种达到10万尾后,农户就不再增加数量,转而饲养别的品种。“这样可以维持市场供给平衡,保证大家的收入。”韦伟明说。他的屋后就是河岸,他在河里设了15个网箱,今年总共可以出售2万公斤鱼,纯收入5至6万元。这些鱼大多销往云南、贵州等地,最远的“游”到了甘肃。

专业合作社模式出现后,渔民们借此交流经验、互相担保贷款、商议结构调整等,渔业产量和效益有了较大提高。目前,北景乡共有养鱼户3850户,8家养鱼专业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的养鱼大户有142户。全乡网箱养鱼达9032箱,拦网养鱼58处面积达2.2万亩,年均产量3000吨以上,产值达4500万元,渔民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

新闻推荐

七百弄乡群众获爱心捐助

大化讯 12月10日,中国东盟郑氏商会执行会长郑天胜率商会爱心人士和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爱心社学生到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献爱心。郑氏商会筹集8...

大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化瑶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