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村医蓝云的璀璨人生(中篇) 虽九死其犹未悔

河池日报 2011-03-25 10:07 大字

 

弄丛在河池、在大化都算得上是最偏远的地方。

这里的山,太多太高。弄丛村距板升乡有36公里,其中村级公路有16公里,全村33个自然屯,2190多村民散落居住在群山之中,其中到离?丛村最远的屯要走近4个小时的山路。

3月8日,我们寻着蓝云的足迹,走进弄丛。越野车在狭窄蜿蜒的村级公路爬行,路面有很多鸡蛋大小的浮石,处处险峻,错走一步,便是万丈悬崖。

一座座大山,怪石嶙峋,草木难生。1999年,?丛虽然修了通往山外的公路,但由于投入不足,路面太过狭窄,且凹凸不平,极少有人敢冒险将车开进山里。直到200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实施大石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后,弄丛才真正通车。

有一种使命义无反顾——大山里的孩子,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学一身本领,走出大山。蓝云却梦想着学一身过硬本领,再回大山。

大山里的孩子,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早日走出大山,甩掉大山带来的贫穷与艰辛,那可要有实实在在的本领才行。为此,山里的孩子,读书都很拼命。

1968年9月,蓝云出生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立村一个普通的瑶族农民家庭。祖辈父辈皆忠厚持家,善良待人。蓝云家里兄弟多,自小父母便严格教养,要求他们诚实做人,交好邻里,善奉长辈。蓝云是长子,父母更是要求他做好表率,带好兄弟。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蓝云从懂事起,便协助父母,翻田种地,养鸡放羊,样样都干,年纪轻轻,却手艺满身。建房搭棚,编筐做椅,样样精熟。

青少年时期的艰辛,拉近了蓝云和山里农民的心,使他从小就懂得爱什么,恨什么,也使他从小就看到,大山里的乡亲们,多么需要自己的医术来为他们解除病痛。

“其实,蓝云从小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父亲蓝桂福说,蓝云是被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所刺激,才立志从医的。

57岁的弄丛村村民毛义甫,有个2岁半的女儿,活泼伶俐,人见人爱。1983年大年三十晚上,毛义甫杀鸡宰猪,煮好年夜饭,准备开餐。女儿从外面回来,刚一进门,就一头栽倒在地。毛义甫妻子王桥英一开始以为女儿走得太急摔倒了,赶紧扶起来,才发现不对劲,一摸女儿额头,烫得吓人。毛义甫找土医要了些草药,用水煮给女儿喝,然而烧不但不退,反而越来越严重。

村里当时不通车,毛义甫夫妇用军用水壶装了一壶水,三步并作两步,背起女儿就往板升乡卫生院跑。从?丛村走到板升乡,有36公里的路程。在路上,每隔十来分钟,背上的小女儿就叫“爸爸,我要喝水。”毛义甫夫妇就把女儿从背上解下来,给她喝水……两个小时后,没见女儿哼声,夫妇俩觉得不对劲,忙解下来一看,女儿没有了气息。

“在那个时候,村里哪怕有一片几毛钱的退烧药,就可以救活一条命。”毛义甫含着泪水说,那段时间,附近村落每年都有小孩死在送医的路上。这些孩子,不过是感冒发烧拉肚子。还有更多的妇女、老人死于难产和其他疾病。

1988年,一件事令蓝云刻骨铭心,也坚定了他要当医生的决心。

那一年,蓝云高中毕业,到弄立小学任代课老师。同校的蒙有标老师在一个星期内死了两个孩子,其中一个男孩6岁,一个女孩2岁,均因痢疾脱水,而学校离乡卫生院太远,得不到及时治疗。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孩子相继离去而束手无策,蒙有标悲痛欲绝。这,深深刺痛了蓝云的心。

“1996年,学校放暑假时,蓝云到乡里来找我聊天。”大化镇卫生院院长侯志军当时在板升卫生院任副院长,他说,那天,他们开始相识,聊得很投机,很快成为至交。

“一聊,便讲到山里群众缺医少药的情况。”侯志军深深体会到眼前这位瑶族青年的忧心。

“山里的群众苦啊!”蓝云说,村民家家都不宽裕,而且山高路远,有几人能到乡里、县里看病、治病?!看到太多人由于缺医少药,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只能等死,蓝云耿耿于怀。“侯院长,你说该怎么办啊?”他揪住侯志军不放,恨不得马上商量出一个解决办法来。

村民看病难,也不只弄丛、弄立,这么大的问题,侯志军一个乡卫生院的副院长又如何解决得了。“这样吧,你爸教了你一些草医,我再教你一些简单的西医。”侯志军看蓝云心情迫切,便指导他处理一些常见病,比如肚子疼了吃点土霉素,感冒了吃些感冒药之类的。

蓝云很兴奋,马上抛出大串问题,问得很细。

一天,一位瑶族乡亲急性阑尾炎发作,情况十分危急,乡亲们跑到村委会求救。蓝云被请去救治病人。靠着那点粗浅的医药知识,蓝云为病人开了一副急救药方,赢得了送往卫生院的救治时间。

但过不多久,蓝云又心情沉重地找到侯志军:“你教我的这点东西,不够!”他说,在山里,小病小痛,农民熬得住,一旦倒下,就是大病。不用几天,他就碰到了很多复杂的病例。“不是感冒那么简单的事哦,侯院长,这可怎么办啊?”

“你要进一步学习才行。”受蓝云感染,侯志军心情也很沉重。“这需要专业的知识,要到学校去学。”

“如果能有一个公费的学习机会就好了?”蓝云知道,自费去读卫校,自己付不起学费。

“有机会,我会马上告诉你。”侯志军安慰他。

于是,蓝云便天天盼着,能够走进卫校,学一身过硬的医术,再回到山里,为村民服务。

1999年,机会终于来了,都安卫校得到爱德基金资助,举办爱德村医培训班。侯志军第一时间通知了蓝云,并极力向有关部门推荐他。

7月,蓝云辞去教师职务,走进都安卫校,由老师变为学生。

3年的学习很快就过去了。对蓝云来说,这是一段多么宝贵的时间啊!他如饥似渴,不放松点滴时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了学业。

2002年7月,蓝云从卫校毕业了。他毅然回到弄丛,回到大山的怀抱,回到他牵挂的乡亲们中间。

有一种信念历久弥坚——他做的事,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十年坚持下来,就是一种崇高、一种伟大。

蓝云的心里永远有团火。他要把在卫校学到的技术,全部献给自己的乡亲。像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蓝云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从来没有上班下班的概念,患者一到就看病,病人一叫就出诊。”妻子蒙超英说,“每次出诊,他都是匆忙刨几口冷饭就出门。出诊回来晚了,就泡一包方便面吃。群众煮饭有剩饭,喊他吃,他也吃几口,回来就睡。有时甚至通宵在病人家治病。”

通往各个弄场的山路,留下蓝云多少脚印——近10年来,他一直在这一条条山路上跋涉,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一点一点汇成一条溢满爱心的河。

(下转第二版)

本报记者

 

 

 

王月华

 

银联球

 

通讯员

 

 

新闻推荐

大化统战联谊工作有成效

大化讯

 

大化瑶族自治县统战部门立足实际,创新载体,强化交流,进一步做好联谊联络工作,年内已联系到96万元扶助资金。该县建立...

大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化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