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巴马度假养生的“候鸟人”,他们不但与寿乡群众和谐相处,还积极投身“第二故乡”的建设—— 10万“候鸟人”为寿乡发展添活力 本报记者 陆寿欢 通讯员 黄肖桦

河池日报 2017-11-30 20:30 大字
 

“我每年11月份前后来巴马,第二年入夏才回老家。”日前,来自河南的“候鸟人”李阿姨说,她每年都会在巴马待五六个月,已经坚持四年了。随着巴马瑶族自治县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每年约有10万人次的“候鸟人”来到巴马,这个“族群”包括国内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甚至海外华人华侨。他们亲切地称巴马为“生命的加油站”,把巴马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随着这个“族群”的日益壮大,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巴马的知名度,并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经常通过自发组织的支教、义演等行动,加强与当地群众的沟通。”来自北京的“候鸟人”王女士说,通过定期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候鸟人”能把好观念、好行为、好习惯带进巴马,丰富巴马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改善社会风气,凝聚社会正能量。2014年10月,为更好地引导和服务“候鸟人”,巴马县委组织部与“候鸟人”协会合作,成立了巴马国际人才工作站,为前来世界长寿之乡养生、度假和经商的“候鸟人”在生活起居、权益保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为建设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积极贡献力量。目前,巴马“候鸟人”协会分别成立了31个分区,专门服务旅居巴马的游客,援助“候鸟人”解决在生活、法律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引导规范“候鸟人”行为,共同保护巴马生态环境和长寿资源。

“我们屯里的外地人很多,但我们相处得很好。”甲篆镇百马村坡纳屯群众李大合说。坡纳屯是县里评定的“信用屯”。近年来开展的“信用巴马”创建活动,为巴马旅游、投资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促进县域旅游、投资和经济社会良性循环发展。为进一步提升游客安全感,巴马还积极构建“两区一带”(即城区、景区和盘阳河旅游带)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全县182家酒店旅馆结对子,提供“保姆式服务”,在景区和旅游带增建警务室;并建立“公安规划引导+公司扶持培训+农户组建联保+游客参与防范”的“3+1”旅游农村社会治安管理新模式,规范警民共建“候鸟人服务中心”民心工程。同时,通过不断完善信息网络建设,教育和引导旅馆业业主和从业人员加强对旅客住宿人员信息的采集,实行旅馆管理责任分包制,尽可能较全面、具体地掌握流动人口的动态,全力收集涉及社会稳定的信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机制,协调游客、“候鸟人”与当地居民之间产生的纠纷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当前,巴马全域旅游攻坚战已打响,旅游发展初步形成围绕国际旅游区建设、大健康产业发展“双轮”驱动的模式。今后,巴马将进一步改善全县旅游景区交通条件,提升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更好地将长寿文化旅游与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大健康产业等融合起来,打造巴马的诚信旅游、安全旅游、和谐旅游,为推动巴马发展增添生机、注入活力。

新闻推荐

自治区党校中青班学员 到巴马开展教育活动

巴马讯11月13日,自治区党校2017年第4期中青二班“群众观教育”活动在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平林村敢烟屯启动。在启动仪式上,自治区党校副校长、自治区行政学院副院长韦日平要求,全体师生要坚持从群...

巴马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巴马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