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黄飞龙:“吃”出商机的年轻人见习记者 王 毅

河池日报 2013-06-03 21:39 大字

 

在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村盘当屯,有一位被称为“食神”的年轻人,名叫黄飞龙。说起他的故事,村里人可没少乐呵,都说这家伙会吃,不仅自己吃出了一副“好身材”,还“吃”出了一番事业,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能手。

在村头的甘蔗地里,我们见到了黄飞龙,果真如村民所述,他确实有一副“好身材”。中等的个头,圆溜的脑袋,微胖的脸,看上去极有“喜感”。见到我们,黄飞龙很热情。当我们提出要了解他如何“吃”出名时,黄飞龙略显羞涩,但还是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

今年25岁的黄飞龙初中毕业便开始外出闯荡,先是去到上海,接着又辗转深圳,虽几经易地,但却一直从事五金行业的工作。在工作中,他逐渐学会各项五金技术,并自学考取了电工证,为随后投身装修行业打下了基础。2009年,在外漂泊了5年的黄飞龙回到巴马,组织了一支装修队,自己当上了“工头”。为人耿直且对工作要求极高的他很快就取得了客户的信赖,接到的工程也渐渐增多起来。虽说这装修事业越做越顺,钱也是越挣越多,可还没等手头上的钱捂热乎,黄飞龙就已经开始盘算着要再干点啥了。

虽然黄飞龙文化水平不高,但发现商机的眼光却很独到。2011年10月,黄飞龙在途经南宁北大客运站时,发现一家做馍馍的店铺门前排满了购买馍馍的人。怀着好奇的心理黄飞龙也买了几个,待品尝过后,他惊奇地发现,这外形与包子相似的馍不但手艺精湛而且口感极佳。通过咨询他才知道这是一家餐饮连锁店,当他提出要了解其做法的时候,遭到了店内工作人员的拒绝,理由是店内所有制作工艺和原材料都是总公司提供的,只有加盟商才可享有这些服务,黄飞龙只好作罢。但从那以后,“馍”便成了他时常念叨的话题。“既然那么爱吃,自己开一个呗,巴马可没这个店哦。”不厌其烦的母亲开始调侃起来。“对啊!自己为何不在巴马开一家呢,独一无二,商机无限啊!”母亲一席话,令黄飞龙茅塞顿开。说干就干,他开始联系南宁的总公司,询问开店各项事宜,又亲自前往总店学技术。在忙碌两个月后,他的店开业了。松香可口、样式独特的馍馍一上市就得到了众多食客的喜爱,日销售量都在3000个以上,每天的收入达2000多元。经过这事,黄飞龙成了村里老少爷们茶余饭后议论的对象,可这还远未结束,才过了没多久,黄飞龙又让大家“吃”了一惊。

2012年2月,黄飞龙前往青岛探望远房表哥,没成想,这次的青岛之行却让他收获了一份意外之礼。

在青岛,黄飞龙下榻在其表哥所开的酒店之中,也就是在这里,黄飞龙第一次品尝到了特色川味“某某鱼”。鲜香嫩滑的鱼片和精心配制的香料做成的菜谱彻底征服了黄飞龙挑剔的味蕾。那天夜里,黄飞龙彻夜难眠,因为他脑海中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让这种菜鱼“下嫁”到巴马。黄飞龙告诉我们,馍馍店虽然开得不错,但与特色餐饮酒店相比,不管从收入还是商业发展的角度上看,都将会是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回到巴马,黄飞龙开始调查开“某某鱼”火锅店的可行性,当他知道目前巴马仅有一家“某某鱼”火锅店时,他越来越感到这其中发展的巨大潜力。2013年3月,黄飞龙再次踏上飞往青岛的航班。而这次的青岛之行他不仅带回了制作“某某鱼”的技艺,同时也学到了经营“某某鱼”火锅店的秘诀。2013年4月19日,在巴马县城,黄飞龙的“某牌某某鱼”火锅店开张了。地道的四川风味,令前来用餐的食客啧啧称奇,生意异常火爆,每天的收入都在4000元左右。

回想所经历的,黄飞龙笑着说:“人生在世,吃喝二字,我并不想刻意地去追求什么,只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回来的路上,我们也有所触动,靠“吃”创业也许并不算新奇,但“吃”出新意,“吃”出感悟也算是享受生活的一种境界。

新闻推荐

巴马城北开发区通道预计6月完成硬化

本报讯(见习记者

 

龙招江)近日,网友“外地候鸟人”在河池网“网络问政”专区发帖称,自今年3月初起,巴马瑶族自治县城北开发区(盘阳商务宾馆一带)实施道路硬...

巴马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巴马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