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勤兴模式”成就脱贫梦想 ——来自镇巴县***的报道

陕西农村报 2017-07-14 12:07 大字

杨家河镇党委副书记马玉波(左一)、勤兴合作社负责人吴长山(右一)和肉牛养殖户交流养牛经验。

张小平 本报记者 刘成 文/图

自2015年以来,镇巴县勤兴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连续三年在当地通过养牛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产业扶贫项目,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抱团发展的“勤兴模式”,入社贫困户大多已得一定收益,扶贫效果明显,其***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镇巴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立地条件差,底子薄,机械化程度低,产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缺乏科技支撑。贫困是最大的县情,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杨家河镇杨家河村,地处镇巴、西乡交界的半高山区,土地肥沃,自然草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历来就有养殖牛羊的传统。

针对逐渐壮大的畜产品市场实际,村民吴长山充分利用自己先后从事过羊、牛贩卖,跑过运输,包过工程,办过酒厂的管理经验,2014年1月投资创办了镇巴县杨家河镇勤兴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勤兴合作社”)。该合作社场区位于镇巴县杨家河镇杨家河社区松坪小组,现有社员199名,技术服务人员3名,技术顾问3名。合作社投入资金300万元,建有规范圈舍、酿酒厂、培训室、药房库房、办公用房、牧草基地、青贮氨化池、中型沼气池等设施。入社社员中绝大多数是贫困户。

如何才能让合作社发展壮大,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吴长山将发力点确定到具有劳动力优势和拥有天然草场及空地资源优势的贫困农户。但是这些贫困农户缺乏资金和养殖技术,镇巴县扶贫办、杨家河镇政府等单位积极介入,将勤兴合作社肉牛养殖项目和***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合作社发展壮大,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便形成了***的“勤兴模式”。通过三年的发展,“勤兴模式”已经形成了合作社入股贫困户扶贫项目、贫困户入股合作社项目及政府实施的标准化产业扶贫三种模式。

合作社入股贫困户 扶贫项目合作共赢

采访中吴长山告诉记者,项目实施之初难度非常大。首先是资金缺口。2015年,镇政府通过贫困户生产发展项目给每户贫困户10000元用于购买母牛,当时买一头西门达尔良种肉牛运回来的各种成本要6600元,买一头母牛资金有剩余,买两头,每头还差1600元,合作社就决定给每户的母牛入资1600元,这部分资金算是合作社在贫困户的母牛中入股。他说,当时和镇政府就这个项目协商规定:母牛由合作社和贫困户代表统一购买,分散喂养,合作社负责防疫和繁育技术,所产小牛由合作社与农户按市场价分成,贫困户占80%,合作社占20%;同时还规定,母牛的产权归贫困户,这头由政府出资购买的母牛不允许卖掉,更不允许杀掉,合作社不参与母牛的任何分成。

吴长山对记者说,当时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贫困户不信任。有人说,哪有这样的好事,政府出钱,合作社入股,买到母牛让我们喂养,牛还归我们,这是不可能的;还有一种想法是怕喂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就给他们做工作,因为我们这里草料不缺,年龄大的老人都养过牛,没有啥高深的学问,再就是养牛技术由合作社提供培训;至于有人提出的销售问题,那根本就不是啥问题,无论有多少牛都由合作社统一按市场价回收或协助农户销售。针对实在无力喂养的贫困户合作社还提供了代养服务,针对代养的贫困户,喂养的费用由贫困户承担,合作社不参与分成,等母牛产生效益后再结算,每头母牛每月的喂养费用大概是300元左右。

记者问,当时实施的效果如何?

吴长山说:“当时我千辛万苦、苦口婆心动员了33户愿意养牛的贫困户,现在他们都尝到了甜头,而没有加入的贫困户则后悔不已。”据吴长山介绍,当时的小牛犊现在本身已经增值,当时成本是一头牛6600元,现在市场价已经达到了1万多元,今年有的母牛已经实施了人工授精,年底就有产牛犊的,如果产的是母牛犊,几个月后就增加了6000多元收益,预计一头母牛年产一头牛犊,每户喂养2头母牛计算,一年内可净收入6200元,这些贫困户基本都可以脱贫了,而且是稳定脱贫。

6月14日,记者在杨家河镇党委副书记马玉波和勤兴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吴琼及合作社负责人吴长山的陪同下走访了几户肉牛养殖户。

在杨家河村贫困户王国友家,记者看到王国友见到这几位像见到亲人一样,无拘无束亲切交谈。他说:“我今年脱贫没啥问题,真是要感谢各位当时动员我养这个良种母牛,不说别的,人家说这种母牛不能耕地,我就教会了它耕地,我家8亩地全是它给耕出来的,光耕地费用就省下了六七百元。”

吴长山介绍说,当时政府给王国友扶持了两头母牛,由于他家圈舍小,其中一头牛由合作社代养,中途他还买了一头当地的小牛犊喂养,现在3头牛都增值了,两头西门达尔母牛都已配上种,明年就可以生小牛了,他家的牛就会变成5头,价值最低在3万元以上,脱贫肯定没有问题。

在杨家河村,记者见到蔡青章时,他正在山上放牛,国家扶持他家的两头西门达尔良种母牛都已经怀上小牛犊,其中一个今年8月就可能产仔,这头牛目前是他们家的重点保护对象。

蔡青章认为政府通过养牛让贫困户脱贫是一个好办法。他说:“我家到明年就有4头牛了,价值应该在4万元左右。”

采访中村其他非贫困户询问最多的是关于如何扩大养牛规模也让其他村民享受一下这个好政策的问题,镇党委副书记马玉波及合作社负责人吴长山一一对村民做了解释。

针对这种扶贫模式,吴长山对记者说,这种模式对贫困户最有利,对合作社好处也不少,既解决了贫困户缺资金和技术的问题,又解决了合作社圈舍紧张和缺劳动力的问题,实现合作社与农户双赢。

他说:“这种模式我们要求牛一定要由贫困户自己养,一个是让他们积累经验,再就是牛粪可以作为很好的有机肥料肥田,节约农户化肥支出,提高农产品品质。”

政府资助、企业服务扶助贫困户发展产业

吴长山对记者说:“去年县扶贫办给我们合作社批准了一个产业扶贫项目,要求合作社扶助杨家河社区、口泉河村、三湾村、贺家山村、王家河村、构园村160户贫困户养牛160头,每户一头,整个项目资金46万元,其中项目资金的30%要合作社用于后期的防疫、技术培训等事项。为了给贫困户买牛,镇政府又协调了50万元,再加上给每户贫困户的圈舍补助,买牛的费用基本够了,这些基础母牛已经购买发放到户,由农户自己喂养,所有收益全归农户,合作社提供服务。”

他告诉记者,由于有前一个项目的实施经验及影响,贫困户看到这个项目确实好,所以实施起来几乎没有多少难度,现在他们只有给贫困户提供好服务,让贫困户尽快脱贫。

关于政府推广的这种产业化扶贫模式,吴长山表示,这个也比较好,对企业比较有利,各拿各的钱,但问题是这种模式有些企业除了得到自己应得的外,老打贫困户的主意,想给自己企业多增加点好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地正在实施一项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扶贫项目的合作模式,其大概做法是,国家将扶贫资金交由合作社实施,贫困户入股,入股资金由政府出资,合作社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给贫困户一定分成,贫困户不参与项目运作,项目由政府、村集体监管。

据了解,目前这个项目还在论证阶段。针对这一项目模式,吴长山对记者说,这个项目当然对企业最好了,但对***来讲,从实际上看对贫困户带动作用不是很大,实质就是由企业实施项目,根据项目所取得的利润,给贫困户分红,这对于年老体弱、智力有缺陷、没有劳动能力的这类贫困户是比较合适的。

企业引领,贫困户参与,抱团发展促增收

勤兴肉牛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抱团发展的方式,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发展良种母牛养殖产业,在带动本社社员及周边农户增加经济收入和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带动了当地养殖产业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现了产业发展、生态环保、脱贫增收“三促进”。

(一)促进了养殖产业的发展。连片、规模经营、示范带动、股份合作”的原则,坚持推行“联户养殖、集中管理、循环发展、单独核算”的合作养殖模式,既有效解决了规模难以扩大、技术服务跟不上的问题,又为推进养殖产业发展探索出了新的途径。

(二)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2016年合作社在县农业局的支持下申请了200亩地的牧草,免费发放于193户农户,并与农户协议种植牧草和回收,同时,指导农户学会玉米秸秆青储技术,将秸秆变废为宝,与周边农户达成玉米秸秆收购协议,既实现了资源再利用,保护了环境,又为农户带来了一定经济收入,也拉动当地的饲料、玉米及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双赢”,合作社每年收购玉米秆就能为周边100多家农户增加3000~8000元的收入。

(三)促进了脱贫攻坚的步伐。2014年以来,合作社共养殖良种牛652头,现存栏342头(其中合作社与贫困户抱团发展分散养殖226头,合作社集中圈养良种肉牛116头);出栏肉牛310头,总产值403万元,实现利润93万元。该合作社在带动社员及周边农户增加经济收入和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还积极负责提供科学养殖技术指导、人工授精繁殖配种、市场回收牛犊等相关管理服务职能,真正实现了贫困户与合作社双赢,扶贫帮困、合力攻坚。

新闻推荐

镇巴全面考察天坑资源

今年以来,镇巴县配合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栏目摄制组、捷克洞穴专家对境内天坑进行科学考察,对其地质遗迹分布、资源保护现状、基础设施等情况全面调查分析。该县地质遗迹资源大多数地处人迹罕...

镇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镇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