傥骆道边的 神秘小镇
俯瞰华阳古镇夜景
○秦延安文/图
在中国古代,有四条古道从关中平原通往巴蜀地区,它们分别是陈仓、褒斜、傥骆和子午,其中傥骆道最为近捷和险峻,唐朝曾有两个皇帝经此到汉中避难。在长达480里的傥骆古道上,洋县华阳镇曾是军事重镇,也是古道穿过秦岭的咽喉要塞。虽然历史的灰尘已经让繁华的山间商埠失去了昔日的光泽,但成西高铁的贯通,又给这座古镇带来了新的生机。
迎着冬日的小阳春,我们从西汉高速龙亭收费站下来,沿着盘旋的山道行驶69公里即到华阳镇。两河并流,青山为屏,盆地为基,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古镇,如一叶扁舟,系泊于青山秀水之间。穿过雕梁画栋的华阳牌楼,跨过一座桥,一股浓郁的明清气息便迎面扑来。古镇里,两排插镶式门板的清代瓦屋迎面相望,一条千米长的老街蜿蜒其中。灰色的小瓦,斑驳的门板,清一色的木质围墙,饰有雕花的木格窗,静默的红色灯笼,再加上踩满时光脚印的青石街面,让人不得不相信是走进了历史的隧道。洞开的店面,紧闭的门窗,悠闲的行人,潺潺的流水声,一种慢时光弥漫在整个古镇中。静心,似乎都能听得到空气穿街而过流动的声音。
行走在古镇街巷之间,便免不了想窥探这低矮瓦屋里的众多故事,可是那三百多院门面窄、里间深的“口袋式”建筑,将你的目光死死地锁在黑暗中,任你怎么也看不透。门前是街,门后是水,让古镇的人门前做生意,门后洗衣、做饭,足不出户就完成了一切日常,尽显江浙水乡习俗,所以古镇又被誉为“千年古船城秦岭第一镇”。据史料记载,鼎盛时的华阳古镇曾设县衙,人口达万人之多,是傥骆道上的重要驿站。虽然现在比不上先前的规模,但人口仍有七千之多。
沿着老街向南,远远地就听见山风触动风铃的声响,只见筒瓦覆盖、四角翘起的“华阳镇戏楼”巍峨屹立在镇中心。虽然已经经历了两百多年,但戏楼依然坚实,据说偶尔还有一些老艺术家上去演绎当地的木偶剧供游人观看。与戏楼对应的,便是不远处古渡旁的“镇水塔”。塔由青砖砌成,共5层,高13米,取“拴船于桩,水涨船高”之意,是为了祈福消灾、解除水患而建的。从街尾过吊桥,即到唐德宗建中年间建造的“得意阁摩崖石刻”处,可惜现在石刻已残缺不全。在“得意阁”下的石阶上,可以看到“汉代栈道遗迹”,总长6米,有圆形栈孔12个,双行排列,凿孔粗糙,属傥骆道遗址。三国时期,刘备在汉中建立了对付曹魏的军事基地,征战进退,傥骆道是通北的重要道路。到了唐代,这里更成为重要官道,商贾往来不绝,有三十里一驿站,十里一邮亭之说,华阳镇也变成旅人歇脚必经之地。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兵变,唐德宗经此逃往汉中。广明元年(880),黄巢农民起义军进逼长安,唐僖宗也是由傥骆道仓惶逃奔汉中、成都。
虽然历史远去,古道荒废,但那些淹没在历史灰尘中的故事却愈加鲜明。1935年,红二十五军曾在此与国民党陕警备二旅作战大捷,并创立了华阳苏区革命根据地。华阳古镇的南边是高峰村,村子里有“二十五军政治部”,4公里外的红崖沟还有“红二十五军司令部”,现为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文物保护管理所。文管所里除了展有红军曾经使用过的枪械、用品及图片资料外,还存有当年红军书写的标语、雕塑等。出得文管所,绕山而行,穿过悬空栈道长廊,便见一片茂密的红军林。这些松树高大挺拔,葱郁苍翠,均为当年红军所植,亦如他们的精神一样山高水长。
除了金戈铁马的战火外,这里还是动物的天堂。在离古镇两三里外的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面除了峡谷幽深,奇峰林立,飞瀑深潭,景色秀丽之外,还有“秦岭四宝”中的金丝猴、朱鹮、羚羊和大熊猫。盆地小阳春的气候,让这些动物们依然兴致高涨地戏水觅食,爬高下低,打闹不停,憨态可掬,让在城市里倦怠的我突然感到回归大自然的惬意。
随着一批批游人的到来,华阳古镇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神秘面纱。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鸟跃枝头、鱼翔浅底的返璞归真,触摸到了湮没在时间堆里的久远历史,还有那人与自然的和谐、纯净。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张恤民行走在美丽朱之乡——洋县,眼见扶贫干部在贫困群众家中嘘寒问暖,在田间地头帮干农活……他们用真诚取得群众信任,用行动赢得群众点赞,用实干迎来农村蝶变。洋县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帮扶...
洋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洋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