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成高铁是我们交给陕川人民最完美的一份答卷”
5标项目部三工区金水河特大桥节段拼装梁(洋县)
本报记者者 曹娜 “我的家在西安,来汉中工作一年多,每个周末往返两地,我既是高铁的建设者也是它的乘坐者。”作为“家门口”的项目,西成高铁对今年35岁的西成客专陕西公司汉中指挥部工程师王昌而言,有着特殊的情感。地质,攻坚 “作为西成高铁建设大军中的一员,西成高铁通车是我们交给陕川人民最完美的一份答卷。”王昌介绍,西成高铁陕西段要穿越的崇山峻岭便是秦岭。桥隧在全线占比高达93.5%,5公里以上隧道14座;10公里以上隧道7座;其中高风险隧道7座,如大秦岭隧道的岩爆、得利隧道的突泥涌水、阜川隧道泥质页岩的风化溜塌等。秦岭山区硬质岩岩爆、大巴山区隧道变形、隧道施工突水、涌泥等技术难点突出,再加上地质环境极其复杂,施工难度大,困难可想而知。
“就拿勉县境内的阜川隧道来说,是西成高铁陕西段全线贯通的最后一个隧道,全长9015米,最大埋深(隧道顶部距山顶的距离)210米。地处大巴山深处,岩性主要是灰岩、页岩,岩体比较破碎,是一级高风险隧道。为保证质量、安全,施工中我们采取了加强支护的措施,开挖进度控制到每天一、两米。这个隧道还存在岩溶、变形的问题,所以每周我们都要去现场,组织设计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现场踏勘,制定施工方案,保证施工安全。”王昌说。
在工程部办公室里,沙发角落的一摞“变更设计送审单”印证了他的说法。王昌的同事告诉记者,像这样的送审单在高铁建设的五年间,已经积累了好几千份,塞满了办公室的文件柜。经过全体参建者的共同努力,整个陕西段,189公里隧道,施工实现“零死亡”贯通。建设,克难 “去年西汉高速大堵车那次,我们结束施工现场的工作,从洋县上高速没走多远就赶上了,整整被困一天一夜。”王昌说,由于秦岭的阻隔,即便到了今天,人们的出行还是不能做到完全顺畅,这更激励了这些高铁建设者抓紧工作。“同事们当时开玩笑说‘堵这一回坏事变好事了,回去之后咱们的干劲更足!\’”
24小时工作制,从凌晨三四点又忙到第二天半夜,工作十几个小时对建设者来说是常有的事。不管白天黑夜,只要电话一响,就得立刻开始协调处理各种问题。西成高铁是我国首条穿越秦岭山脉的高速铁路,沿线平均海拔1000至2400米。没有公路,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安全风险高、难度大,用冒着生命危险来形容他们打通隧道,一点也不为过。“开车一路颠簸在秦岭、大巴山间,危险常常伴随左右。”谈起无处不在的交通安全隐患,第一次承接高铁建设项目的王昌记忆犹新,“一次我的几个同事开车赶往施工现场,山上突然滚下一大块落石,到车头只差几米的距离,发现的再晚一点很可能就砸到车上。”超长的工作时间、随时要警惕的危险,可以说西成高铁的每个建设者,都是“抗压能力超强的硬汉”。
而这样一群“硬汉”,却把内心的柔软全部留给了高铁沿线的野生动物。西成高铁在设计选线过程中进行了多方案比选,尽量避免穿越生态敏感保护地带,最大限度保持秦岭原生态,不干扰、不破坏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快看,这就是朱鹮!’同事伸手指给我看,一只白色的大鸟正在天空翱翔,而这里据工地直线距离很近。生平第一次见到\‘活的’朱鹮,居然是在这里,这太出乎我的意料了。”谈起汉中的珍宝,王昌满脸笑容地向记者表示,这证明了高铁建设生态保护卓有成效,朱鹮的生存、栖息没有受影响。
“计利当计天下利”。西成高铁建设者们,用胸膛挺起时代责任,用肩膀扛起坚固路基,用默默无闻的付出延伸没有终点的钢轨……西成高铁通车,让我们再一次感叹,铁路建设者们用他们的工匠精神对高铁沿线城市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李刚)今年以来,洋县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引导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突破,截至目前,新签和续建项目51个,引资额达526.9亿元。该县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洋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洋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