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头雁效应” ——洋县第一书记驻村扶贫侧记
本报通讯员 张恤民 行走在美丽朱之乡——洋县,眼见扶贫干部在贫困群众家中嘘寒问暖,在田间地头帮干农活……他们用真诚取得群众信任,用行动赢得群众点赞,用实干迎来农村蝶变。
洋县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帮扶作用,下派133名作风硬、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的年轻干部到110个贫困村任第一书记。他们紧盯“精准”二字,履行领头雁责任,冲在一线,干在实处,改变了所驻村“穷、弱、乱”的面貌,在***的岗位上用行动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10月15日凌晨,连续的阴雨使黄安镇庙垭村七组贫困户杨新宏家房后的山体下滑,淤泥堵塞了屋后水渠,情况十分危急,杨新宏一家急的团团转......县委宣传部驻该村第一书记刘小春、工作队队员李刚闻讯后,立即冒雨赶往杨新宏家,面对有400多方的淤泥,他们一边组织人力挖沟排水,一边与专业机械团队联系,近两天时间,杨新宏家的险情就被排除了。
位于洋县北部大山深处的华阳镇岩丰村距县城100多公里,村民居住分散,经济基础薄弱,贫困发生率高,2014年有贫困人口200多人。2014年6月省公安厅干部刘翼飞担任该村第一书记后,一场解难救急的帮扶活动在村里迅速展开。两年的***,岩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100人,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81人,贫困人口逐步减少。两年来,先后帮助20户贫困户发展土蜂养殖850箱,发展厚朴、樱花250亩,袋料香菇12万袋;6户贫困户养殖土鸡3600余只;4户贫困户开起了农家乐。村里成立了2个专业合作社,建成了8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完成了多条村组道路的加宽改造和硬化,对沿村河堤进行改造,修复“U”型渠堰2.5公里,解决了200多亩水田的灌溉问题……这些变化让岩丰村的老百姓们心里乐开了花。
县信访局干部王平担任金水镇站房村第一书记后,为带领群众摆脱贫困,和村“两委”一道积极想办法、谋出路。先后多次带领贫困群众外出学习银杏、香菇种植技术,帮助群众申请扶贫贴息贷款和互助资金贷款,大力发展长短结合的致富产业。目前,全村贫困户已累计发展香菇2600多架,猪苓、杜仲、厚朴、枣皮等中药材2000多亩,扶持香菇、养蜂等种养大户10余户,全力促进困难群众早日脱贫。
关帝镇安丰村贫困户王海新一直在外打工,但无论怎样拼打,还是没有改变贫穷。2017年春节,驻村第一书记陈树成到他家和他座谈,得知他没有技术挣钱很少的情况后,告诉他扶贫政策,一块商量他一家如何脱贫,王海新非常感激。了解到王海新有发展养殖的想法,驻村工作队帮他选址、协助贷款、修建圈舍等,帮他拓宽硬化道路200余米。目前他养猪60余头,年可收入6万元。
“没想到,短短10天时间路就修好了,这放在以前,我就是连做梦都不敢想。”望着眼前这条通向自己家门口的宽阔大路,黄家营镇周沟村贫困户刘兆国深有感触地说,“扶贫工作队,圆了我们两代人、40年的通路梦呀。”县计生服务站驻村工作队针对刘兆国家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帮助其发展养猪产业。刚开始,刘兆国连买饲料的钱都没有,扶贫工作队及时帮他申请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产业补助1700元,帮他联系销路和免费的防疫。如今,他新扩建的五间圈舍里,7头母猪已产下了三窝小猪崽,猪仔的售价就超过了4000元,5.6亩黄姜、银杏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一桩桩好事暖人心,一件件实事惠民生。目前,该县133名第一书记、130多个驻村工作队根据不同贫困户特点因户施策,扶智扶志相结合,画好帮扶路线图,走出“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的扶贫新路径,引领带动贫困户脱贫解困。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杨林成王晓东)进入秋冬季森林防火关键时期,洋县早安排、早部署,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确保全县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该县严格实行森林防火县级领导带班值班...
洋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洋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