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铺就致富路 ——洋县溢水镇垭垥村推进整村脱贫采访见闻
本报记者 黄韦华 通讯员 张校峰
通村水泥路两边绿意盎然,村口的山坡上牛群忽隐忽现,种植园成片的银杏迎风摇曳,养蜂场的土蜂嗡嗡飞舞,修路的村民喊着号子热情高涨……这是6月23日记者在洋县溢水镇垭垥村见到的景象。
记者很难把眼前的一切和产业结构单一、交通闭塞的贫困村联系在一起。在脱贫攻坚战役中,该村在洋县县委办包扶下这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记者进村一探究竟。
“地处县城西北部丘陵地带,山大沟深、基础设施不到位、产业结构单一,全村贫困户达到77户、229人。”垭垥村支部书记路宝善对记者说,2015年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村到户的道路通了,水电改善了,产业发展项目多样化了。
要得富先修路。洋县县委办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闫旭深入调研、及时反馈,包扶单位大力支持,及时落实“三路+一水”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分别修建了长4公里、宽3.5米的通村水泥路和600多米的联户步道;2017年,修通了涉及5个村民小组的长6.8公里、宽3米的机耕路;争取项目资金12万元,对所有通村水泥路进行维修、加固;宽3.5米、长7.4公里的通组水泥路工程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为了拓宽产业发展项目,首批32箱土蜂于6月23日深夜被妥善安置在该村新建的土蜂养殖场。“一箱蜂成本600元,一年产土蜂糖按20斤算,可获利700多元。其中25%给管理人员当工资,10%留给合作社当集体资金,剩余65%全发给入社贫困户当红利,第一年一箱蜂每户贫困户就能收益450多元。随着蜂场规模扩大,贫困户分的会更多。”看着整齐摆放的蜂箱,该村63岁的文书尚文奎欣喜地给我们算了一笔账。
除了养蜂产业,银杏、乌药、核桃、柿子、肉牛、土猪等产业在垭垥村落地生根,并及时成立了种植、养殖、劳务、环卫四个互助组,为整村脱贫奠定了经济基础。
“过去一亩苞谷收成好时收600斤,除去籽种化肥钱,最多收入330元。现在栽银杏很省事,专家上门帮,肥料免费领,叶子不愁卖,公司上门保底收。我的2.2亩已经开始采摘叶了了,每斤叶子的收购价是2.4元,按亩产1000斤湿叶子计算,一亩地可收入2000多元。”尝到了发展银杏甜头的4组残疾村民尚建武一说银杏就来劲。村里的扶贫互助合作社积极与本地企业志建药业联系,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合作社牵头,公司免费提供农户种子化肥与技术指导,并与农户签订保低价收购合同上门收购。该村56户贫困户与部分村民一起已发展银杏128亩,单此一项年均增收20余万元。
提起养牛,2组39岁的贫困户余文景信心满满。他去年计划养殖15头肉牛,但资金不足、圈舍不够。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知晓后,利用村上的互助资金协会给他借款10万元。还帮他设计牛圈、联系技术服务专家、进行防疫知识培训。如今,他的养牛场焕然一新,15头肉牛年底出栏,脱贫不成问题。
为最大限度发展支柱产业促进村子整村脱贫,该村发挥传统养牛产业优势,引资260万元建成占地15亩的标准化养牛场一个,将77户贫困户集体纳入扶贫互助合租社养殖互助组。充分激活村上的互助资金协会功能,每户贫困户采取五户联保形式,向互助资金协会借款6000元交合作社,并与合作社签订保本认养一头肉牛合同。合作社与养牛企业签订托养合同,根据总成本购牛犊后,将牛犊托管给养牛场认养。贫困户一次成本投入,全程饲养、管理、销售都由养牛场和合作社负责,确保每户认养一头牛每年得到不低于2000元的红利。该村77户贫困户都与合作社签定了认养合同,第一批100头肉牛将于近日进驻饲养场。
提起垭垥村未来的发展,第一书记闫旭信心十足:“立足村情,做强产业。进一步,我们计划建一个柿子加工厂,收购全村漫山遍野的红柿子进行深加工。将贫困户吸收进合作社劳务互助组,申请柿子商标,线上线下结合外销。让贫困户挣三头钱——柿子的种植收入、加工柿子挣的劳务费、合作社销售柿子分的红利,确保全村贫困户如期脱贫”。
新闻推荐
鹿鸣与方济众先生春野走进鹿鸣先生画室,墨香四溢使空间显得逼仄,满墙丹青之中,一幅彩色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省美协副主席、省国画院院长、全国著名画家方济众与鹿鸣的合影。方济众先生慈善...
洋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洋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