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用挚爱温暖留守儿童的心 ——记洋县洋州镇中心小学教师覃娜

陕西日报 2015-04-07 23:00 大字

    本报记者 郭妍 通讯员 张恤民 路秀兰

“在生活中,爱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它是无形的,你看不见也摸不着,爱是要用心来感受的。”

每天洋县洋州镇中心小学覃娜老师都会在日记中写下自己对学生对生活的感受。

在覃娜办公桌上有一本“留守儿童”档案。覃老师班上有20多名留守儿童,为了能清楚记下每一个留守学生的详细情况,她除了记着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情况以外,还注明了每个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如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状况、行为缺点、父母外出打工地址、联系电话以及临时的监护人等各种信息。正是因为这本爱心档案,使她在做留守儿童工作得心应手、取得很好的效果。

为了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各种表现,家访成为她每周末的必修课。班上有个叫杨帆的男孩,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直由奶奶照顾,老人十分疼爱孙子,每天提着重重的书包,步行接送孙子,总是满足孙子无理的要求。尽管如此疼爱换来的却是孙子的不尊敬。走访了解后,覃娜和老人深入交谈,教给老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比如:洗饭盒、洗袜子、洗碗筷等。覃老师还找杨帆交谈几次,让其明白奶奶的辛苦,父母的不易,自己应该成为有担当的孩子,要学会感恩。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学期下来,杨帆身上的不良习气全部消失了,学习的劲头足了。

她常把校信通、电话、QQ作为和家长沟通交流的方式,每带一级学生,都会建两个QQ群,一个是学生的,一个是家长的。她经常和家长聊天,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情况,商量教育孩子的最佳办法,实现双管双教。与孩子交流感情,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在班内积极开展“理想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组织留守孩子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读一本好书、写一封亲情书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等活动,不断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

宋雅伊是个乖巧、懂事、品学兼优的女孩,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去年父母突然离异,家庭的变故和长期的亲情缺失,导致孩子不但没有足够的精力学习,还养成了穿衣怪异、常和纪律性差的同学在一起的坏习惯。这件事让他着急,她先和宋雅伊的爸爸取得联系,经常在电话或qq上交流孩子情况,要求爸爸每天和女儿通一次话,聊聊天,让女儿明白爸爸很爱很爱自己。同时她还每天和宋雅伊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定期到宋雅伊家中,和她的爷爷奶奶交流,探讨一些好的教育方法。最终,宋雅伊不仅恢复了以往的状态,还更加勤奋,不仅在县级的影评活动中获奖,还成为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播音员。

覃娜关心留守儿童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班上的留守孩子大多是从农村来的,生活习惯差。在她的办公室,总是放着一条干净的毛巾、一块香皂、一把指甲刀,每天她都会检查孩子的手、脸和指甲,当她发现有谁没有洗脸,有谁手是脏的,她总会打来热水,耐心地给孩子洗洗,当她发现谁的指甲长了,总要细心的为其剪剪,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王阳,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有精神疾病。有一次王阳连着两天没有上学,和家长又联系不上,她索性到其租住屋找到这个孩子。当时孩子病倒在床,母亲不知去向。她立刻送孩子到医院,医生不知情,怪她不负责任耽误了孩子的病。连续几天放学后,她总会准时带王阳去打点滴,还把他带回家吃饭,病好后,她还带王阳去剪头发,并为王阳买了一身新衣服。鼓励他要自强,要担负起照顾妈妈的责任。当别人怪她笨,自己垫付几百块钱的医药费,没处要时,她嘿嘿地啥笑道:“没事,我们不是月月会发么。”当家人埋怨她傻,扔下自己年幼的儿子,去管别人家的孩子时,她含着泪说:“两个孩子都需要我,但是那个孩子此时更需要我。”后来王阳学习比以前刻苦,样样走在前。

学生梁康的母亲早逝,由残疾的父亲一人靠钉鞋抚养,去年冬天,因为天冷衣薄,手耳被冻坏,为了不伤及孩子的自尊,覃老师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孩子劳动认真,就以此为由,奖励孩子一双手套和一副护耳,孩子深受感动,抱着老师哭着说:“老师,你就是我妈妈。”自此后,梁康发奋学习,在毕业考试中,取得全县第四的成绩。这样的事例在她身上每年都会发生20多起,家访超过100人次,仅为学生看病、买生活学习用品等每年花费不少于两千元。

大爱无边,亲情漫漫。覃娜用爱心融化了孩子们固执、冰冷的心,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希望,让每一个生命都沐浴灿烂的阳光,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与憧憬。

新闻推荐

陕西洋县:朱鹮家族添新丁

5月9日,在陕西省洋县长溪乡方安村朱鹮保护区,3只出生3天的小朱鹮与朱鹮妈妈在巢中呢喃而语。朱鹮之乡陕西省洋县众多山间小溪边,还保持着一些原始的一季耕作水田供朱鹮觅食,一些村落茂密的松树林为野...

洋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洋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