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扶贫广播响起来

安康日报 2017-07-19 09:47 大字

七月流火的一个周末,我有幸来到地处汉滨区北大门之称的重镇大河采风。此地有三山加两个小盆地的地域优势,一条蜿蜒几十公里的恒河玉练般从集镇穿过。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怡人,古镇民风淳朴,商贾云集,走在集镇上时时处处感受到老街古镇的勃勃生机。突然,通过小小的千里银线,传来清脆的广播声,正在播放扶贫攻坚的十三条红线,广播声清脆,响彻四面八方。高音喇叭声音传播得很远很远,穿越我的耳膜,一时电石火花般产生了共鸣,久违的广播声把我带入了过去峥嵘岁月的长河里。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国家经济落后,农村缺吃少穿,日子过得恓惶拮据。当时的条件是交通不畅没有电,照明全靠煤油和桐油灯,到了晚上四处黑漆漆一片,山村孤寂凄凉。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几个月才能看上一场电影,看电影时还得翻山越岭,涉河渡水,道路崎岖,酸甜苦辣不言而喻。那时农民的喜好就是收听广播,白天在田间地头劳动间隙听,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端着饭碗听。每逢播放评书《杨家将》《萍踪侠影》《夜幕下的哈尔滨》时,几家大户的院落里坐满了老人小孩,都全神贯注听着,越听越上瘾。为了完整听完评书《杨家将》,村民们紧赶慢赶干农活,就是为了享受广播带来的精神文化生活。广播一播放,大家都涌进院落去屏息凝视地收听广播。广播里播放的科普知识、天气预报、评书、曲艺节目最受欢迎,广播也是传播政策的重要载体,每年的计划生育、粮油入仓和农业费征收,都靠广播传送。党在农村的政策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村子里有了红白喜事,村干部一通知,人立马就能赶到。上面的各项政策一部署,村民及时都能收听到,广播很受欢迎。那些年,广播在一些中高山区最方便实用,村民居住的都很分散,上梁下梁,左沟右坡,有的相距十几公里,路断人稀山大沟深,偏僻荒凉。村民之间一个礼拜见不到一次面,哪个老人生病了甚至去世了过后了才知晓。有了广播后,一个大喇叭牵引着无数个小喇叭,那银白色广播线,有的像五线谱缠绕着电线杆上,有的像蜘蛛网挂在树上山石上,还有的因陋就简挂在屋梁上,进入千家万户,一家广播声响后,其他家庭便全响了,整个山村都淹没在小喇叭声里。

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响彻了祖国的大地,如今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墙变楼房,公路硬化顺畅了,高压线路四通八达,家用小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农村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电视、电脑、手机取代了广播,广播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为了增强扶贫攻坚的宣传力度,大河镇在如火如荼的扶贫攻坚工作中,决策者们深思熟虑,决定发挥广播有别于新媒体的传统优势,恢复广播宣传,这一决策一出炉便受到2万多村民的拥护和喜爱,镇上筹集了5万元资金,一次性给19个村架通了广播,成立了扶贫攻坚宣传组,每天把扶贫攻坚的最新消息,用最直接的方式传送到千家万户,让每户村民都能知晓扶贫攻坚的惠民政策,每个村委会不仅宣传扶贫攻坚的政策法规,还大力宣传科普知识,表扬本村的好人好事。一些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家里就剩下留守妇女老人儿童,有人调侃村里驻扎着“老人妇女儿童”部队,这些人有的四门不出属于弱势群体。广播一响,老人们就泡一大杯茶水,坐在农家小院手里吧嗒着烟杆,津津有味地收听着广播,平常的日子过得舒坦美气。小河村把广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广播中加播黑红榜节目,红榜传播村民中正能量的东西,黑榜通报个别村民不务正业,家庭脏乱差等方面内容。一名叫王平利的中年残疾人,整天沉迷于赌博之中,村广播把此人列到黑榜后,他内心感到惭愧,走到哪里都没精打采似的,经过广播批评教育后他戒掉了赌博,开始为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大河的十九个村里,广播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若随便询问几位村民,他们都能说出扶贫攻坚的识别标准,十三条红线。

“一朵牵牛花,爬上大树杈。”大喇叭是宣传政策的好阵地,传播实用技术的新平台,倡导精神文明的大讲堂,大河镇让广播这一传统媒体旧瓶装新酒,老树发新枝。大河镇在追赶超越,引领广大群众建设美丽新家园,在脱贫致富的征程上,书写新的篇章,铸造新的辉煌。

听,大河镇的广播又响起来了……

山村素描

□ 李永明

新闻推荐

西乡茶业发展与脱贫致富齐头并进

地方网7月14日讯十三五脱贫规划指出:到2020年要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

西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乡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扶贫广播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