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战场上的排头兵 记宁强县优秀退伍军人涂和亮

汉中日报 2019-06-18 10:15 大字

本报通讯员 黎德华 他曾是一名优秀军人,更是一名创业成功人士,也是一名投身扶贫事业的爱心人士,无论担任什么角色,无不体现出军人的气质和军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情怀。

1987年,涂和亮高中毕业后怀揣着军人梦,从宁强县应征入伍到天津警备区某部服役,历任战士、班长、代理排长,1990年,他光荣退役回到家乡。奋力打拼 掘得人生“第一桶金” 1990年,他和一同退伍的战友来到西乡县踏上创业的道路。他们从卖小吃、开餐馆做起,坚持薄利多销,注重服务的经营策略。到1995年,他和战友净赚20余万。他们承包下西乡饭店,随后他将宁强县的茶叶、木耳等土特产推向西乡。2007年,他的酒店累计盈利170万。看到宁强茶叶、木耳等土特产在西乡热卖,涂和亮萌生了带退伍军人回家乡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的想法。

勇于创业 茶园唱响丰收歌 2007年,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出台,涂和亮回乡创办实业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同年10月,他回到家乡,踏上新的创业之路。宁强县将茶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持续扶持,涂和亮经过分析后,觉得在茶叶上做文章大有天地。于是,他带着团队走遍了宁强每个乡镇,寻找理想的茶园。正当他一筹莫展时,时任舒家坝乡党委书记万鹏找到他,告诉他舒家坝镇陈家坝村有一片2000多亩的茶园,由于疏于管理几近荒芜,希望他利用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盘活这片茶园。

对此,他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有了用武之地,担心的是自己无茶叶管理、加工经验,事办砸了,辜负了战友和乡亲们的信任。“咱们当过兵的人,有干事的勇气、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正直诚信的品质,有这些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能成功。”战友们不停地为他打气。涂和亮下定决心,带领退伍军人发展茶产业,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涂和亮聘请2名懂茶叶管理的技术人员和8名战友指导附近的村民对茶园进行全面的提升改造,白天涂和亮在茶山和技术员、村民们一起跟班专业;晚上在租住的民房里筹划注册公司、申请“汉中仙毫”定点生产单位和定点经营单位的授权、筹建茶叶加工厂等事项。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2008年1月,宁强县工商局、税务局等部门颁发了公司的营业执照,一个集茶叶种植、加工、研制开发、营销为一体的宁强县宁雨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了。凭着军人的魄力和毅力,公司很快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6月公司就被宁强县政府授予“茶叶生产示范户”。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荣获北京国际茶博会金奖,2015年被陕西省工商局授予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同年荣获陕西省著名商标称号。

目前,公司现拥有茶叶基地2个,茶园总面积4390亩,绿茶生产线、红茶生产线各一条,清洁化茶叶加工厂一个,固定资产2300万元,年销售金额1700万元。建成了以县城销售门市部为中心的销售网,在北京、新疆、兰州、西安等地建有多个销售网点,通过电商平台开展电子网络销售,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

牢记初心 致富不忘穷乡亲 2017年,涂和亮积极响应宁强县委、县政府“百企帮百村”的号召,深入到公司帮扶的毛坝河镇文家坪村,对接23户贫困户,为他们提供银杏种子6000斤、仔猪23头、供水管道3500米,帮助该村顺利脱贫。在帮扶贫困村的同时,他还在陈家坝基地雇用当地的村民40余名,人均增加收入1.2万元。

为响应脱贫攻坚农村“三变改革”的政策,2018年,涂和亮在大安镇八亩田村新建标准化茶园,带动该村326户农户,发展茶产业增收致富,探索出了一条民营企业参与助推贫困村脱贫的创新之路。

涂和亮投资50余万元,新修村组道路7公里,园区道路2公里,既方便了群众出行,又方便了企业产业发展,实现了村企共赢;投资530余万元,从127户村民手中流转土地,新建优质高产观光茶园2230亩。公司每年向农户支付土地流转补偿费及劳务费78万元,每年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茶园锄草、施肥、修枝和采茶等管护季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他优先解决贫困户和流转土地户就业,每年公司仅茶园管护和采茶,向村民支付工资38万元以上,贫困户1家只要有1人进公司务工,就可实现稳定脱贫。2018年公司帮助18户56人实现稳定脱贫。

新闻推荐

产业振兴,山里人还得靠山吃山

□特约通讯员张玉伟青翠的大山高耸入云,鸟鸣和着溪水声,显得格外幽静;山脚逼窄的沟谷边,零散住着农家,房前屋后仅有的小地...

宁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