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丽村的幸福生活

汉中日报 2018-05-16 01:35 大字

本报记者 李荷 崔慧芬 张庆春末夏初,宁强县燕子砭镇东丽村掩映在一片青山绿水间,焕发着勃勃生机。这个坐落在由嘉陵江冲击形成的一片宽阔河滩旁的小村庄,是“5·12”地震后陕西省规模最大的地震灾民安置点。

“5·12”地震后,位于宝成铁路复线291KM路段上方的宁强县燕子砭镇庙子岭村受灾严重,宁强县决定将该村166户近700名村民整体搬迁到燕子砭镇木槽沟村集中安置。作为宁强县的对口援建单位,天津市东丽区出资2000万元承担了庙子岭村灾民安置点的建设。为表感谢,该村将沿用了上百年的“庙子岭”更名为“东丽村”。

潺潺江水边,一排排蓝顶白墙的房屋整齐排列,铁栅栏围成的小院落里种着莴笋、蒜苗等时鲜蔬菜和桂花、栀子花等景观树,玻璃门房时尚漂亮。村内排水、电力、通讯、道路、村级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齐全,污水、生活垃圾也都实行集中封闭处理。

走在洁净的街道上,东丽村党支部书记周文东向记者介绍说:“这个集中安置点占地83亩,分A、B、C三个区域,总投资3000万元,每户房子从108平方米到78平方米不等,由天津市规划设计部门帮助设计建造,抗震强度高,功能布局合理先进,质量更是没的挑。”

正在“感恩广场”和老伙计们摆龙门阵的老支书丁培甲见我们走近,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家门,装修雅致的客厅里,沙发、彩电、冰箱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自来水、卫生间、厨房等生活设施应有尽有。“感谢天津人民,让我们住上了好房子!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对于天津的无私援助,今年80岁的丁培甲话语里满是感激。

从A区沿着新修的景观吊桥前往B区,周文东乐呵呵地说,没搬迁以前,大家住得很分散,这山头一户,那山头一户,收电费要挨家挨户跑好几天。老百姓去燕子砭集镇买袋盐,早上天不亮就起床,背点干粮上路,到集市已是中午,买完东西再走回去天又黑了。现在村里有学校、卫生室、商店,老百姓上学就医购物基本不用出村。村里马上要安装磁卡表,以后用电卡购电就更方便了。

十年来,社会各界对东丽村的关怀与帮助,周文东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房屋建好后,东丽区和中省市县各级政府又投资350万元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投资55万元修建了村级活动场所;投资200余万元修建了公路、河堤护栏;投资20余万元实施了绿化、亮化工程;投资10万元修建了农户围墙;投资30余万元修建了群众健身场所及停车场。东丽村先后被中、省、市、县评为“地震灾后重建先进集体”、“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示范村、文明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卫生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燕子砭镇党政办主任杨德明向记者介绍,整村搬迁后,外出务工和发展产业成为村民2条主要收入渠道。村里几乎每户都有一人外出务工,每年能挣二三万元到二三十万元不等。在家的村民也通过发展核桃、香菇、天麻种植,让荷包一天天鼓起来了。

“经过10年的发展,东丽村在全镇排名由末尾跑到了前面,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492元。今年,投资3.2亿元的嘉陵江梯级水电站将开工建设,建成后村里的老百姓又能受益了。”谈及东丽村10年来的发展变化,燕子砭镇副镇长杨发伟笑着说。

新闻推荐

我用镜头记录宁强震后10年新变化

震后,作者在宁强县安乐河乡安乐河村受灾群众安置点采访。黎德华供图本报通讯员黎德华2008年3月,我从部队转业到宁...

宁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