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镜头记录宁强震后10年新变化

汉中日报 2018-05-11 10:50 大字

震后,作者在宁强县安乐河乡安乐河村受灾群众安置点采访。黎德华 供图

本报通讯员 黎德华2008年3月,我从部队转业到宁强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凭借新闻敏感,判定学校、医院这两处的震后情况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于是我迅速前往宁强县医院(现宁强县天津医院)采集素材。这里早已聚集了不少受伤群众及家属,悲伤和恐惧笼罩在医院上空。在医护人员忙而不乱的脚步声、群众惊恐的呼喊声中,我含着眼泪拍下了一组组医护人员紧急搭建救护帐篷、救治伤员的图片。下午6点左右,我用镜头又记录下了医护人员救治黄坝驿乡中心小学教师王敏的全过程,她因为救学生而受伤。考虑到她受伤后急需休息,于是将采访她的时间推迟。晚上9点,我又赶到宁强一中(现宁强天津高级中学)了解学生们临时安置情况,采集了学生们在操场搭帐篷、住宿的图片。等我完成这一切,我妻子所在的县医院已将临时避险帐篷搭好,累了一天的我回到这里,终于压抑不住担忧和焦急,询问家中亲人的情况。得知他们全都无碍之后,我长出了一口气,倒头就睡。

5月14日,我得知汉源镇校场坝一家民房垮塌,砸毁了不少家具,连忙前去了解情况。没有多想就跟随房屋主人进屋里拍摄受损房屋,正当返回时,突然发生余震,我连忙手扶住墙保持平衡,却感到墙体都在晃动,摇摇欲坠。好在余震并不大,我在庆幸之余又感到一阵后怕。

5月15日,我到县医院采访黄坝驿乡中心小学勇救学生的老师王敏,写下了第一篇报道王敏的消息《女教师震中勇救20名受困学生》。

由于媒体的大力宣传报道,宁强的灾情很快被外界知晓,来自社会各界的救援资金、物资被源源不断地送到宁强,抗震救灾的步伐平稳有序。我看到安置点的孩子们依偎在父母怀中,眼中虽有迷茫,却没有面对灾难的绝望;我看到医护人员脚不沾地地救治伤员,自己的家人却还来不及回去探望一眼;我听到一件件舍己为人的事迹被不断口耳相传,广场上时时环绕着歌曲《爱的奉献》……每当此时,身体的疲惫、思念家人的情绪、压抑着的恐惧就慢慢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决心、勇气和力量。手中的相机就是我的武器,抗震救灾的一线就是我的战场,我拍的照片能让人们第一时间了解实况,我写的文字能第一时间反映实情、鼓足群众的勇气,这就是我作为一个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胜利。

抗震救灾过程中,我在向新华社、陕西日报、汉中日报等新闻媒体记者学习的过程中,迅速提高自己新闻采写、素材收集能力。地震后的十年间,有恐高症的我曾爬上20米高的铁塔和建筑塔吊,冒险拍下一组组接近航拍效果的照片。曾先后前往广坪金山寺、燕子砭东丽村、青木川等地采访拍摄灾后重建典型画面,承担了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纪实书籍的配图任务,多次陪同新闻媒体参与汶川地震周年主题采访活动。用镜头记录和见证了宁强震后十年浴火重生的历程。

新闻推荐

废墟上崛起的青木川

秦晋青木川,因当地生长一棵年代久远的大青木树而得名。位于宁强县西北角,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是陕西省最西南的一个镇,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誉。2008年5月12日,一个早已凝固于青木川的历史瞬间。那...

宁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