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靠山脱贫靠地致富 ——宁强县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侧记

汉中日报 2017-06-27 14:41 大字

本报通讯员 李虎 鲁玲

宁强县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多产并头发展、企业+贫困户+农户助力增收、“一带多”裂变发展等产业扶贫的模式,靠着这些路子,依托山区资源,发挥生态优势,走出了一条靠山脱贫、靠地致富的产业扶贫之路。

多产融合多元发展 阳平关镇酒房坝村地处川陕交界处,是该县最偏远、基础条件最差的贫困村之一。2016年初,该村依托高海拔、无污染、土壤条件好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引进宁强县尚品田园蔬菜种植合作社,充分利用蔬菜包销优势,试种甘蓝、地膜马铃薯、辣椒等高山蔬菜1300亩。种植20亩以上的农户,当年户均增收4万元以上,带动3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巨亭镇流溪沟村产业扶贫由“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管”,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引导贫困户既发展土鸡、生猪、魔芋等小而全的庭院经济,又结合发展椴木木耳、核桃、中药材等中长期项目,通过多种产业齐头并进,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2600元增加到2016年的6800元。 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联动发展 近年来,该县在巩固扩大“雇工型”“买卖型”等常规带动方式的同时大力推广“食用菌统一制袋、分户种植、产品回收“和“茶园土地入股、企业统筹、农户管理”为代表的紧密型带动模式,对无资金、无项目、无劳力、无技术的“四无”贫困户,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引导通过企业担保、贫困户入股、基地带动、保护性收购、年底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

宁强县康迪种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该县规模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近两年,公司通过统一仔猪、统一饲料、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回收的方式与养殖大户结成利益共同体,稳步扩大规模,2016年与4户大户合作“放养”商品猪1800头,农户获利40余万元。2017年,依托养殖大户及合作社为纽带进一步向贫困户延伸,农户只需要投入圈舍、劳动力和少量的保证金就可实现每出栏1头肥猪盈利200元左右,大部分资金和市场风险均由企业承担。目前已通过康盛养殖场、盛兴养殖场、春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天汉养殖场等8家企业及合作社带动1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商品猪236头,预计户均年增收600元左右。

今年,像这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参与扶贫攻坚助力精准脱贫的涉农企业共有64家,占全县107个帮扶企业的59.8%,378户贫困户有望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一带多裂变发展

“大户带小户”“强户带弱户”“一户带多户”是该县带动贫困户裂变发展的又一重要手段。通过技术能人、成功人士带动,大力发展食用菌、中蜂养殖项目,确保“家家有项目、户户有增收”。

该县禅家岩镇根据中蜂繁殖快、易分群、见效快的特点,优选16户有一定中蜂养殖经验的能人大户,根据各自养殖能力及需求,由政府出资购买蜂群及良种蜂王免费发放给能人大户饲养以扩大养殖规模,安排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到大户或养蜂合作社边务工、边学习养蜂技术,一年后大户将繁殖的同等数量的蜂群再分发给有一定技术基础的贫困户饲养,实现中蜂产业倍增效应。

汉源街道办事处石围墙村的赵永跃带动周围群众发展生猪养殖。2009年,他联动当地6户养猪户发起成立“宁强县汉源生猪产业合作社”,当年便吸纳会员56户。合作社以“五统一”的运作方式和村里的贫困户签订合作养殖和种植协议,向有能力和意向的贫困户发放仔猪每户5至10头,商品猪包回收。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23户,年生产及销售生猪2.57万头,商品仔猪8000头,社员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户均增收2.4万元以上,年带动发展50户以上农户从事生猪适度规模养殖。

新闻推荐

七旬老翁丢失钱物汉源警察及时找回

本报讯(通讯员陈捷杨鹏)6月9日7时,宁强县汉源派出所民警王鹏、刘岩刚上班,就见一位70多岁的老人急匆匆赶来派出所。天上正下着雨,老人没有带伞,头发、衣服都被雨水淋湿了,王鹏、刘岩赶紧将老人让进办公...

宁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