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南移民搬迁系列报道之一 “搬得出”让群众安居乐业奔小康

陕西日报 2015-02-12 19:09 大字

镇安县云盖寺镇花园移民搬迁安置社区。

图/文 周婷婷 本报记者 宋红梅

    开栏语 2014年,省委书记赵正永在深入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调研时指出,陕南移民搬迁是省委、省政府下决心推进的重点民生工程,几年来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有序稳步推进,既改善了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又加快了新型城镇化步伐,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既定安排部署,继续扎实做好工作,兑现给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省长娄勤俭在深入汉中部分县(区)调研时强调,陕南移民搬迁工作要结合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村镇综合改革等方面工作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省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陕南三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省、市、县(区)各有关部门、单位,直面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运用系统思维的理念,进一步完善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和布局规划,强化单位、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努力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突出搬迁重点,逐户签订搬迁协议,向精准化方向迈进;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抓住“开工、建设、入住”等关键环节,确保目标任务完成;明确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逐步解决设施配套、搬迁群众创业就业、安置点污水垃圾处理等问题,不但完成了年度搬迁工作任务,而且有力地促进了陕南地区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改善了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取得多重效益。

尽管陕南移民搬迁工作还需要不断解决新出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创新,但几年来的实践已经表明:陕南移民搬迁既是有效避免灾害,破解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民生和发展难题的积极探索,又是促进陕西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得民心、顺民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本报从今日起分期刊发陕南移民搬迁系列报道,用镜头和生活的事例展示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的新进展、新举措、新成效。 

2012年12月23日这天,对于丹凤县竹林关江北移民示范新区熊学安来说可谓双喜临门。搬进新居不久便选定了大儿子熊建华结婚的日子,这不,100多平方米的新房里被大红喜字贴上了墙,新家具、新家电、新人婚纱照、喜糖、喜烟、喜酒,喜庆的味道无处不在。

一个多月前,熊学安一家从30多里外的石槽沟村搬进社区里,老房子在2010年“7·23”水灾中被毁,“住在山上,一到夏季,就担心大雨或者泥石流再把房子冲毁。现在好多了,政府补贴,不用花太多钱就搬进新房子,一家一间门面,也不担心生计,儿媳妇娶进门,日子就更加红火了。”提起现在的生活,熊学安喜不自禁。

移民大搬迁让成千上万陕南群众,像熊学安一样彻底告别了危、穷、困,迁入到了水、电、路、通讯、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善,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便捷的新型社区,从土坯房搬到了砖瓦房或楼房。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公共服务的搬迁群众,生产方式开始转变,实现了由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多元就业的转变。

四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移民搬迁,才能加快推进陕南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工业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帮助困难群众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改善秦巴山区240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增强他们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为全省共同奔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精准搬迁集中安置 科学有序推进搬迁工作

移民搬迁不仅仅是给农民搬个“家”、挪个“窝”,而是让群众既能“搬得出”,还要“稳得住”,并实现“能致富”。

按照规定,陕南移民搬迁要实现精准搬迁,精细管理。对确定的各类搬迁户,镇(乡)政府要逐户签订搬迁协议,逐村建册,逐镇(乡)建档,逐县(市、区)建库,制订移民搬迁轮候安置计划,明确搬迁时间、安置地址、房屋面积、补助标准、旧宅基地腾退时限等内容,精细管理才能更科学有序地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工作。

对于人往何处搬的问题,陕西省在安置点选址上做到了“三避开,三靠近”,即安置点选址做到避开地灾隐患点、避开洪涝灾害隐患区、避开自然保护区,在确保搬迁群众从根本上脱离自然灾害的同时,严格保护耕地和生态;把搬迁作为推动产业科学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的契机,将安置点向城镇、向产业园区、向中心村靠近,集中安置率逐年提升。2013年集中安置率达到90%以上,50%以上的集中安置点布局在城镇规划区内。四年来,有37万余人向城镇聚集,使陕南三市城镇化率提高近4个百分点以上。

宁强县汉源镇二道河移民安置小区,在选址时就坚持靠城、靠镇、靠园(景)区选址建设,打破镇域、户籍限制,让搬迁群众融入城市。

现在的陕南三市,一个个徽派民居、川西民居、简欧民居等特色鲜明的集中安置点,在青山绿水间构成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丽画卷。

破解资金难题 让危困户免费搬新居

根据规划,陕西省10年内将搬迁陕南危险和贫困地区居民240万人,需要投入1100亿元,其中建房资金就需688亿元。而陕南地区28个县(区)中有21个国家或省级贫困县,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农民收入也不高,地方政府和群众个人筹资压力都比较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省政府在建房资金的筹措上采取政府兜底、群众封顶、让群众少拿钱或不拿钱的办法,按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为搬迁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实施集中安置的搬迁户按照不同的户型面积分别负担1万元、2.5万元和4万元,其余资金由各级财政补助,并整合项目资金统筹解决。

搬迁群众中的特困户、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按照规定面积由政府免费提供住房。分散安置按每户3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当地群众自筹资金实施搬迁和愿意集中安置的积极性。在紫阳县高桥镇远元小区,“交钥匙”工程安置60户,杜春兰就是其中一家。去年一场火灾将原本就贫困的家烧得一无所有,今年,她和父母住进了这里宽敞明亮的两室一厅。

为加快推进搬迁步伐,陕西省财政和省有色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有限公司”,贷款筹集了60亿元,主要用于解决移民搬迁的启动和周转资金。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吸纳社会资本参与移民搬迁安置。例如安康市宁陕县皇冠镇就利用企业和社会资金实施全镇的移民搬迁,把搬出后的山沟建成了旅游景点,现在投资已增加到20多亿元,农民不花钱就住上了宽敞的大房子。

   配套到位 实现“要我搬”到“我要搬”

虽然是隆冬,每到夜晚,在白河县西营镇天逸社区文化广场,集体舞、秧歌、羽毛球、乒乓球、戏曲,交织成欢乐的海洋。

在移民搬迁工作中,在实行集中安置小区社区化管理的同时,综合配套解决搬迁群众关心的交通、饮水、上学、就医、购物、娱乐等民生问题,大中型安置点做到一步到位。

对于住在白河县冷水镇三院村幸福院的老人们来说,“幸福”实至名归。67岁的李应元老人和妻子住在这里的一个套间,每人每月只需600元钱,饭菜有人做,还有取暖、沐浴、洗衣设备,还有专人照料。每次儿子来接他们回家小住,反而不习惯了。

据了解,三年来,在1204个安置点共完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3183个,使已搬迁的群众享受到了较好的公共服务,也促进了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目前,陕南地区搬迁区域的大多数群众已由离不开土地,靠政府动员,转变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自愿报名主动参与。

 节约规范用地 科学规划统领搬迁工作

对于陕南移民搬迁面临的重要问题——下一步搬迁的土地从哪儿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的意见》提出,除了坚持靠城、靠镇、靠园区布局集中安置点,也要遵循集约节约用地、规范用地的原则,用足用活国土资源部支持陕南移民搬迁土地综合利用政策,合理调整陕南移民搬迁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盘活闲置低效城乡建设用地,保障陕南移民搬迁建设用地。

开展移民搬迁土地利用工作,一是要坚持好一户一宅原则,及时推进搬迁群众旧宅基地复垦工作,节约出来的土地,既可作为移民搬迁建设用地,也可作为其他发展用地;作为建设用地的既可在县域内使用,也可在市域内调活使用。二是注意利用闲置低效国有或集体建设用地建设集中安置点。同时,《意见》也明确提出严禁未批先用和占用基本农田;严禁削山填河,破坏生态环境。这些举措,既是科学推进移民搬迁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当前土地管理、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下的必然选择。

坚持四个原则、四个结合,即坚持避让灾害优先,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原则;坚持改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不复制农村的原则;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传承特色的原则,以及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与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进一步完善搬迁规划和安置规划。同时,要按照审定后的规划一次性确定所有集中安置点,分年度做好征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配套等前期工作,用科学规划统领移民搬迁工作。这是今后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完善提升需要遵循的总体要求,也是科学、有序推进陕南移民搬迁的基础性工作。

据统计,陕南移民工程实施四年来,不仅让数十万群众远离了危险,还让他们充分享受到了移民搬迁带来的生活、生产、生态巨大变化。据不完全统计,世纪大搬迁让陕南地区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伤亡率分别下降了80%和70%;安康、商洛、汉中三市的城镇化率分别提高了5.6%、5.2%和4.4%。

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德政工程。移民搬迁工程不仅使广大陕南贫困群众摆脱了地质、洪涝灾害的威胁,更改善了他们生存、生活、生产环境,帮助他们加快实现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安心富裕日子的美好愿景。

新闻推荐

采茶游学成为新时尚

本报记者袁景智摄本报记者袁景智摄本报记者袁景智摄本报记者袁景智摄本报记者李向红柏桦清明前后,具有“中国名茶之乡”荣誉称号的宁强县13.44万亩高山生态茶园迎来了采摘高峰,茶农们眼疾手快抢摘...

宁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