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背后的奇迹 ——陕西汉中天坑群地质调查群体速写
本报记者 秦峰 乔佳妮 通讯员 刘涛
11月24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厅。中省30余家媒体齐聚一堂。镁光灯下,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卫华激动地向社会各界宣布:经过广大地质调查工作者长期辛勤工作,陕西省汉中市首次发现举世罕见的系列天坑群!
现场,一片沸腾。随着媒体的快速传播,这一信息迅速传到全国乃至全球各地。此时,与王卫华同样激动的还有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地质”——省地质调查院院长苟润祥,这位曾爬过青藏高原,趟过昆仑雪原,在生死考验前从不落泪的老人潸然泪下。他深知,发现这一世界级地质遗迹的背后,饱含着地质人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的艰辛。
挂图作战,
每个记号都凝聚着汗水
11月15日,记者来到南郑县大河坎镇,路边有一栋不起眼的三层民居,这就是汉中天坑群项目部所在地。墙上挂着一张遥感影像图,上面清楚地标注着每一个天坑的位置。每调查完一个天坑点,地质队员就在上面做一个标记。
如今这张地图,已被标注得密密麻麻。“每一个记号的背后,都凝聚着地质队员们辛勤的汗水和付出。”汉中天坑群项目负责人任娟刚说,“标注的每一个点,队员们至少去了两次,有的甚至四五次。”
今年5月上旬,汉中天坑群项目部仅有4名队员,随着工作不断推进,省地质调查中心又从其他部门抽调了十几名队员充实到调查队伍中。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26岁,长期在一线调查的队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就是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在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调查中,最终向省委、省政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国土资源厅关于陕西省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汉中地区首次发现天坑群地质遗迹的报告上批示:“勘查找矿、地质调查取得重大突破,成效显著,天坑群地质遗迹要充分保护利用,要根据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性规划,并有效宣传。”省长胡和平对地质遗迹调查工作也非常重视,多次就部署和推进该项工作作出指示。副省长庄长兴先后多次协调解决全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地质人备受鼓舞,4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的脚步踏遍了所有的天坑分布区域。
10月初的一天,队员朱伟等根据卫星遥感解译图中的一个点,到镇巴县大池镇开展调查。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从早上8时出发,翻越4座大山,4个小时候后才到达目的地,结果发现所谓的“天坑”只是普通岩层垮塌,并非岩溶形成的天坑。“虽然辛苦跑了一天,但确认了考察点的地质,就不算白跑。”朱伟一脸认真地说。
正是有着这样认真严谨的态度,队员们将项目第一阶段600平方公里地区存在80多个疑似天坑点全部过了个遍,常常一天下来要在崎岖的山里走几十公里。他们发扬地调人能吃苦、不畏难的精神,终于确认了天坑49处,以及直径50米以上的漏斗50余处、洞穴50余处,其他如峰丛、洼地、石林、地缝、峡谷、湖泊、石芽等岩溶地貌景观60余处,排除30多个疑似天坑点。
10月28日,省国土资源厅、省地调院邀请国内外业界顶级专家,对汉中天坑群发现成果进行阶段性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汉中天坑群典型性、稀有性、观赏性、完整性以及可保护性等资源禀赋优异,达到了世界级地质遗迹的标准。为此,地质队员抑制不住激动心情,奔走相告!同时,他们也告诫自己,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历时四月,
秦巴山里跋涉上万公里
风景秀丽,山峰旖旎,壮美的秦巴山区总有意想不到的奇迹。但大自然的奇迹不会轻易揭开面纱,需要人类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发现。
此次发现的汉中“天坑群”,整体勘查面积达到5019平方公里,范围之广、跨度之大,前所未有。虽然现代遥感设备和无人机,可以助人一臂之力,但想要进一步掌握天坑群的准确数据及蕴藏奥秘,就必须要地质人员亲自上山下坑、钻洞趟河,做深入细致地勘查、调查、测量、记录。历时4月,队员们在秦巴山里跋涉了上万公里。
祖国华诞,举国同庆。当人们还沉浸在假日欢愉之中时,地质人员已穿梭在秦巴山野之中。10月2日,地质队员张文龙一行7人,远赴西乡县骆家坝镇细辛村,调查暗河天坑和双旋涡天坑。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他们从山脚下弃车徒步,走了5个多小时才到山上。
此时,已经天黑,摸索半天才找到一户人家借宿。第二天清晨,大家继续向遥感测绘标示的天坑位置前行,直到下午3时多才抵达天坑边缘。随即,地质队员仔细记录了相关测量结果,并在天黑前赶回到老乡家里歇息。“几乎每个天坑的调查,都要经历这样的艰辛过程。但是,每每面对天坑和地洞的壮美景观,大家又无比激动,所有的疲惫与辛劳一扫而光。”队员张文龙如是说。
在调查镇巴县天悬天坑时,由于天气炎热,队员王鹏将裤脚挽了起来,谁知出来时腿上竟吸附着4只大蚂蟥!裤袜已被鲜血染红,他用衣服缠住伤口继续前行。
在巴山深处,队员们常常被竹茬扎破鞋脚、野刺划破脖脸、蛇蝎蚊虫咬伤……然而,地质队员从无一人叫苦叫累、畏难抱怨。
在通讯落后的深山里,为了前后照应、不落一人,地质人员仍沿用传统的口哨暗语联系方式,每人脖子上都挂着一个哨子,通过吹出不同的音调,进行相互联系沟通。在秦巴山区的旷野里,传出的高一声低一声的哨音,奏出了地质人独有的人生音符。
野外工作的艰辛,常常超出人们的想象。为了减少背负的重量,地质队员们尽可能少带东西,食物也不例外,他们出发前尽可能吃饱,然后每人只带两三块巧克力或“士力架”充饥。长期的不规律饮食,让几乎所有队员患上了肠胃病。路途中,感冒发烧更是时有发生。队员高海峰,一个多月连续感冒发烧,仍坚守探寻第一线不肯放弃,与队员们一起穿梭在山巅间、密林中……
不畏艰辛,
选择地质就意味着付出
“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对于地质队员来说,他们把时间奉献给了大地,把爱奉献给了地质工作,留给家人的只有等待和守候。长期的野外生活与探寻,他们内心的思念与酸楚,只能通过歌声唱给大自然,把对家人的爱更多地深埋在心底。
11月20日,星期天。队员王鹏抽空回了趟西安的家,妻子生产时,他只陪伴了一天。这次回来,他终于有机会抱了抱刚出生9天的孩子,还没来得及跟妻子说上几句宽慰的话,就又返回到探寻一线。虽然有法定的陪护假,也有充足的理由请假留在家里,但王鹏并没有这样做。他深知,选择了地质事业,就意味着牺牲与付出。
今年51岁的张俊良,是省地质调查中心遥感信息研究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也是名副其实的“地质二代”,已在地质战线上奋战了将近30年。汉中天坑群项目实施以来,张俊良带着队员们一头扎进秦巴山里,搞遥感、做调查、实际测绘,夙兴夜寐,5个月里回家只有两三次。“我最亏欠的还是家里,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一行,我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谈及家人,他的眼眶常常湿润。
80后的张文龙,明明是个勤快节俭的小伙子,却在单位有个“奢侈人”的绰号。原来,由于长期野外作业,他无法照顾家庭,不仅妻子在家辛苦照顾孩子,就连母亲罹患癌症,先后数次化疗也无法回家陪伴。前不久,岳母又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为此,他只好雇了两个保姆,一个照顾亲妈,一个照顾岳母。“奢侈人”的名号由此而来。
探寻汉中天坑群的地质人,有说不完的感人事迹。正是他们默默奋战在大山深处,不畏高温酷暑,不惧艰难险阻,不顾个人安危,才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才又一次惊羡于地质发现的明艳光彩。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供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吕晓虎王宇婷记者李杰)记者昨天从汉中市政府了解到,根据环保部卫星遥感监测通报,截至目前,汉中市未出现秸秆焚烧卫星监测火点,没有发现大面积秸秆露天焚烧现象,秸秆禁烧成效好于历年。自8月20日...
南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